【馮氏錦囊秘錄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五獸部豬膚】
豬膚
豬膚,即豬皮也。
仲景治足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有豬膚湯。
用豬膚一斤,水一斗,煮五升,取汁,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分服。
蓋取其性甘寒,氣先入腎,以解少陰客熱,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利也。
豬乃水畜,在辰屬亥,在卦屬坎,其肉氣味雖寒,多食令人暴肥,性能作濕生痰,易惹風熱,殊無利益。
懸蹄乃蹄甲之懸起不著地者,味鹹寒無毒,入手足陽明經,鹹寒能除腸胃之濕熱,故主五痔伏熱,腸癰內蝕。
得牛角腮、槐角子、 皮、象牙末、金頭蜈蚣、蛀竹屑、明礬、地榆、青黛、白蠟、治通腸痔漏,令漏管自出。
又治痘後目翳半年已上者,用豬懸蹄三兩(瓦瓶固濟)、 蟬蛻一兩、羚羊角三錢為末,每歲一字,三歲以上二錢,溫水服。
日三次,一月取效。
豬四足,味甘、鹹,氣寒,主下乳汁,傷撻敗瘡,外科有豬蹄湯,為洗癰疽漬瘍之要藥。
人乳屬陽明,脈弱則乳汁不通。
能益陽明經氣血,故能下乳。
傷撻敗瘡,必血熱作病,甘鹹而寒,故涼血止痛,煮湯以洗潰瘍,亦此義耳。
豬腎,味鹹,氣冷,能瀉腎氣,腎虛寒者不宜食。
《本經》云:主理腎氣,通利膀膚,乃借其同氣以引導之,不言補而言理,意有在矣。
腎與膀胱為表裡,故復能利膀胱也。
今人認為補腎,恣意食之大為有損,日華子云:久食令人無子,孟詵云:久食令人傷腎。
蓋豬被戮時,其驚氣入心,絕氣歸腎,病後尤勿多食,以其性冷而無生發之氣耳。
豬膽,主傷寒熱渴,蓋膽味苦氣寒,總曰「熱淫於內,寒以勝之,苦以泄之」,故主傷寒熱渴也。
又仲景膽導法,以豬膽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通大便神效。
入豬牙皂角,細末二分,攪勻更速,蓋取酸苦,益陰潤燥而瀉便也。
又治少陰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以白通東加豬膽汁主之,使同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此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也。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米三升、煮一升,入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分服。
豬肚,主止渴利,補中益氣。
夫豬肚屬土,味甘,氣微溫,乃豬一身無害之物,為補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而渴利自止矣。
日華子云:「主補虛損。
」蘇頌云:「主骨蒸勞熱。
」血脈不行,皆取其補益脾胃,則精血自生,虛勞自愈,根本固而五臟皆安也。
《普濟方》:治水瀉不止,用豬膚一枚,煮爛,入平胃散,搗丸服效。
仲景方:豬肚黃連丸,治消渴,用豬肚一枚,入黃連末五兩、栝蔞根、白粱米各四兩、知母三兩、麥門冬二兩、縫定蒸熟搗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千金方》:溫養胎氣,胎至九月,消息,用豬肚一枚,如常著五味煮食,至盡。
又豬肚丸,治臟毒下血,黃連一味,為細末,量肚大小實之,煮令極爛,搗勻為丸,梧子大。
又方,治腹脹大,用烏芋去皮,入雄肚線縫,砂器煮糜食之。
勿入鹽。
治效可見如此其功矣。
肪膏即脂油也。
味甘氣寒性滑澤,能涼血解毒潤燥,故主煎諸膏藥解斑蝥、芫青毒也。
又能利腸胃,通大小便,散風熱,療惡瘡者,甘寒之功也《萬氏方》:治肺熱暴喑。
豬脂油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傾,濾淨,冷定。
不時挑服一匙即愈,乃潤燥之力也。
胰,一名腎脂,生兩腎中間,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俗名胰干,乃人物之命門、三焦發原處也。
主肺痿咳嗽,肺氣干脹喘急,潤五臟,去皴 等症,蓋甘寒滑澤之物,甘寒則津液生,滑澤則垢膩去,和棗肉浸酒服,亦主 癖,羸瘦,然男子多食,損陽薄大腸,蓋其功專去垢膩,故染家凡浣垢衣必用此也。
按:豬為食味中常用之物,臟腑腸胃,鹹無棄焉。
然一身除肚膏外,余皆有毒發病,壯實者,或暫食無害,有疾者不可不忌,故列其害於後。
肉,多食令人虛肥,生痰熱,熱病後食之復發。
頭肉食起生風發疾,腦食之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酒後尤不可食。
血,能敗血損陽,服地黃首烏諸補藥者,尤忌之,多食耗心氣。
肝,服藥人不可食,合魚 食生癰疽,合鯉魚腸子食,傷人神,且豬臨宰驚氣入心,絕氣歸肝,故俱不可多食。
肺不可與白花菜合食,令人氣滯發霍亂,八月和飴食,至冬發疽。
腎久食令人損陽。
腸,多食動冷氣。
鼻唇多食動風舌多食損心。
豬膚,多飧令人虛肥,動風發痰,但虛損精血不足者,暫供口吻,補之以味也。
仲景論豬膚湯,取性甘寒,氣先入腎,少陰客熱燥氣,可以解之,總血肉之類,借充口腹。
若調養得所,則為長養氣血之需,倘動靜乖張,則為發熱生痰之本,況萬物主味者則柔,每多柔嫩之功不全賴以重輕,主氣者則剛,便有剛烈之體。
損益憑之以消長,肥脂血肉,必潤而下,五穀甘淡,必平而緩,非若草木得偏氣,而有大力也。
劫出豬卵,即雙睪丸,小兒驚悸癲癇,大人鬼疰蠱毒,五癃攣縮,寒熱奔豚。
四蹄能下乳汁。
心,托心氣鎮驚。
脾,主脾傷除熱。
肺,補肺治咳聲連。
,食多損陽亦主肺脹喘咳。
膽中汁納穀道便通。
新剖心內血,丸諸藥,養血安神,丸中必用,禁邪夢紛紜。
舌煮濃湯,益元陽健脾進食。
肝炙燥熱納陰戶止癢引蟲。
腎止腰痛,煨腎散可服。
冬月忌食。
肚扶脾弱,蓮肚丸堪嘗。
乳使人潤澤,生精生血,除天吊豬癰,臍風撮口。
脂油敷瘡疥殺蟲。
腦髓治腦鳴頭眩,一云能令滑精。
大腸搗連殼丸內,能消五痔益腸。
脊骨髓入補陰丸中,可助真陰生髓。
除脊痛,退骨蒸,調寒水石,治湯燙火傷,血補中風眩暈,奔豚暴氣。
屎消中濕腫,黃時疫。
腫脹蠱毒。
豬窠草密置席下,止小兒客忤夜啼。
主治(痘疹合參) 豬肉,宜少鹽腌,飯中煮食,則脾胃不傷,借其動風之性,可助發生,且血肉以補血肉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