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四十二章學習心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8 22:5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5-8 23:46 編輯

道德經四十二章學習心得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老師解惑前個人直譯理解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法成長自然數的第一位,自然數的第一位成長自然數的第二位,自然數的第二位成長自然數的第三位,自然數的第三位成長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

 

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背對柔和之氣然後懷有剛盛之氣,衝突固態、液態外的形態拿當作調諧。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


每個人的位置怎麼,只有古代王侯的自稱、古代王侯的謙稱、非中空,車軸能貫穿而過,若群體的領袖,或技藝高超最出色的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一位拿來當作自居。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所以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有的減少然後增加,有的增加然後減少。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為何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我也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健壯有力的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屋頂的橫木非獲取它的那個牢固、固定,我以拿傳授、訓誨、指導事物原始的創造者。


解惑前,我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道生萬物,萬物中包含陰陽以及陰陽消長之理,知識為何會不斷的傳承,是因為棟樑者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要把知識傳授給他們。

 

2012年4月17日晚上19點聽術龍老師解惑後,記錄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法滋長一,一滋長二,二滋長三,三滋長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

 

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眾多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憑仗柔和之氣然後懷有剛盛之炁,謙和人的運勢當作調諧。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


人這個為何不好,只有寂寞、少、非中空,然而君主爵位當作自居。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所以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有的減少然後有利的,有的有利的然後減少。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為何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我也傳授、訓誨、指導他:健壯有力的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屋頂的橫木非滿意他的至極的狀態,我把當作傳授、訓誨、指導事物原始的創造者。

 

聽完老師的解惑,我才了解這篇文章原來是在說作者得到別人的知識傳授之後,作者也要把知識跟老師一樣繼續傳授給別人,當作者得到老師知識的傳授之後,作者已經是棟樑之材了,作者對他的最大的展現結果不滿意,即作者不滿意自己像普通人一樣去從事,作者要把創造者當成自己的追求目標。

 

也就是作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即我們當今所稱的老師,作者從一個學習者轉變成一個傳授者,是其思想的一次飛越,單獨的展現自我能力已經不能滿足作者的欲望,作者的雄心壯志是要將從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或者學術發揚光大,這是作者從新定位自我與審視自我價值的一次昇華。

 

有此偉大的想法才會有偉大的學術傳播者,而作者要做開創先河的創造者是因為作者懂得人事物的源理義法竅,因此不難看出本篇開頭為何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法滋長一,一滋長二,二滋長三,三滋長眾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

 

從源頭開始闡述正確方法的起源之理,一為陽炁本義,二為陰陽兩炁本義,三為天人地三才本義,如果不能知道一陽炁的本義怎麼能了解陰陽兩炁的本義,如果不能了解陰陽兩炁的本義怎麼能了解天人地三才的本義。

 

接著本文第二句開始用“負陰而抱陽”來論述陰陽兩炁轉乘之理,負陰之意為憑仗柔和陰炁,抱陽之意為懷有剛盛陽炁,這裡為何要提陰陽兩炁,是因為相對轉乘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定義。

 

正如何謂陰陽定義一樣,只要提及陰陽代表沒有固定的形態,只是一個過程的程序而已。

 

普通人看到“孤、寡、不轂”都認為是不好的定義,但是對於人上人,如帝王、君主卻喜好用“孤、寡”來自稱,一個是普通人望而生畏的稱謂,一個是人上人喜好的稱謂,一邊是地獄一邊是天堂,這兩者之間,完全是因為人的定義產生的作用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好與壞只是大家的需求不一樣。

 

有些東西 “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是因為從相對性來論述,猶如學習過程有需要解惑的問題,錯得越多,離正確理解的本義就會更進一步,所以才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說法,但是對於作業,如果開始就以為對了,只是因為本義沒有背離而已,但是很多細微的差別卻被我們自認為正確而屏蔽掉了,就誤認為真正懂,反而變成了“益之而損”,這句話與“謙受益,滿招損”有著相似的原理。

 

最後一句是因為當作者將上述之理明白理解之後,作者的思想開始昇華,做一代宗師是其宏願,因此不難理解在學苑裡,老師為何不辭辛苦的要將其學術無私傳授給我們每個有緣而且好學上進者,其源其理亦是如此。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感謝分享心得。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6:45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