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女科精要卷十六乳症】
乳症
婦人之乳,男子之腎,皆性命之根也。
人之氣血周行無間,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出於云門穴,穴在乳上,丑時歸於足厥陰肝經,入於期門穴,穴在乳下。
出於上,入於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於其間也。
其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於乳。
又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婦人不知調養,有傷衝任,且忿怒所逆,鬱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熱甚,或為風邪所容,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乳核,漸至皮膚 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
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 腫色赤,不治則血不流通,氣為壅滯,而與乳內津液相搏,瘍化為膿。
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熱 痛,即發表散邪,疏風清胃,速下乳汁,導其壅塞,則病可愈。
若不散而不易成膿,宜用托裡;若潰後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若膿出反痛,惡寒發熱,宜調榮衛;若晡熱 腫作痛,宜補陰血;若食少作嘔,宜補胃氣。
切戒清涼解毒,反傷脾胃也。
乳癰者,俗呼曰吹乳。
吹者,風也。
風熱結汨於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
凡忽然壅腫結核色赤,數日之外, 痛脹潰,稠膿涌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滯,名曰乳癰,為易治。
治法: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草節解毒而行污濁之血,荊防散風而兼助藥達表,栝蔞,沒藥、青桔葉、角刺、金銀花、土貝母、當歸及酒佐之,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
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壯於痛處最效。
切忌刀針傷筋潰脈,為害不小。
有因婦人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吹入乳房,凝滯不散,遂生結核。
若初起時忍痛揉軟,吮去乳汁,即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癰腫。
亦有因小兒斷乳後,不能回化,或婦人乳多,嬰孩少飲積滯凝結,又或經候不調,逆行失道。
又有邪氣內鬱,結成癰腫。
初發時,切勿用涼藥,蓋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結實腫,乳性清寒,又加涼藥,則陰爛宜也。
惟涼藥用之,既破之後則佳。
如初發時宜用南星、薑汁敷之,可以內消,更加草烏一味,能破惡血逐塊,遇冷則消,遇熱則潰。
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
內則用栝蔞仁、十宣散、通氣散間服之。
然年四十以下者,治之多瘥,以氣血旺故也。
五十以上者,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絕也,不治自能終其天年。
若欲加治,惟調補氣血為主。
婦人有憂怒抑鬱,朝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鬱滯與痰結成隱核,不赤不痛,積之漸大,數年而發,內潰深爛,名曰乳岩,以其瘡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
此乃七情所傷,肝經氣血枯槁之證。
治法:痛寒熱初起,即發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補養氣血之藥,如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之類,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滯,參、歸、芍補氣血,烏藥、木通疏積利壅,柴、防、蘇葉表散,白芷除膿通榮衛,官桂行血和脈。
輕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延年。
若以清涼行氣破血,是速其亡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