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經義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9: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經義一

 

 

●癰疽篇黃帝曰: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

 

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發於頸,名曰天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鍼,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并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穀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菱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裏,急斬之,不則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玉版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

 

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

 

小鍼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鍼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

 

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生氣通天論曰: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勞汗當風,寒薄為,鬱乃痤。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陷脈為,留連肉腠。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脈度篇曰: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癰。

 

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鹹,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

 

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

 

肉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刺節真邪論曰: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

 

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病能論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帝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病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厥論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寒熱篇帝曰:寒熱瘰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鼠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鍼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民病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歲金太過,民病兩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

 

歲木不及,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病寒熱,瘡瘍,疿疹癰痤。

 

歲金不及,復則寒雨暴至,民病口瘡。

 

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卑監之紀,其動瘍痛分潰癰腫。

 

赫羲之紀,其病笑,瘧,瘡瘍。

 

堅成之紀,其動暴折,瘍,疰。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鼻窒瘡瘍。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甚則胕腫,身後癰。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甚則瘡瘍。

 

地有高下,氣有溫涼。

 

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5 22:38 , Processed in 0.1875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