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淋症大小總論合參】
淋症大小總論合參
(附莖衄尿血)淋者,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
《經》曰:脾受積濕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此言濕傳膀胱而成淋也。
又曰:風火鬱於上而熱,其病淋,此言熱傳膀胱而成淋也。
《內經》言:淋無非濕與熱而已,然有因忿怒,有因醇酒,有因濃味,大人則更有因房勞者。
忿怒者,氣動生火也。
醇酒濃味者,釀成濕熱者。
房勞者,陰虛火動也。
故諸淋,皆腎虛為本,而膀胱生熱也。
蓋腎與膀胱為表裡,凡水入小腸,則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
若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故水道澀而不利,欲出不出,淋瀝不斷,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甚有窒塞其間,令人悶絕者。
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小便痛。
更有腎虛氣弱,囊中受寒夾冷,而小便淋瀝者,其候必先寒戰,而後溲便,蓋冷氣與正氣交爭,冷氣勝則寒戰,而成淋,正氣勝,則戰解而得便矣。
然淋有五,石膏勞熱血是也。
石淋者,蓋腎主水,為熱所乘則化為石,正如湯瓶久在火中,底結白鹼也。
若遇小便,則莖中痛,不能流利,痛引膀胱裡急,其砂石乃從小便而出,甚有痛急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者;膏淋者,小便有肥脂如膏,浮於小便之上,此因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勞淋者,所因有二,若因勞倦而作者,屬於脾虛也。
強力入房者,屬於腎虛也;熱淋者,三焦有熱,熱氣傳腎,流入於胞,溺黃而澀,間有鮮紅同來者;血淋者,熱之極也。
蓋心主血,外行經絡,內行臟腑,若熱盛搏血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乃下流而入於胞,與便齊出,則為血淋,脈必數而有力,若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脈沉遲,此屬下元虛冷也。
若小腹硬滿,莖中作痛欲死者,此血瘀也。
然尿血而痛者為血淋,若尿血而不痛者,則又為溺血也。
五淋之外,更有氣淋、冷淋、虛淋、肉淋之別,實同候而異名,總不外乎水火不交,心腎氣鬱,遂使陰陽乖舛,清濁相於,自清而濁、自柔而堅,自無形而有形,要皆一火之化,猶水煮為鹽,豈真有砂石出於水臟之內哉!治法並宜開鬱行滯,破血滋陰,疏利小便,清解邪熱,調平心火,心清則小便自利,心平則血不妄行,切弗誤加補劑,姑息,蓋氣得補則愈脹,血得下則愈澀,熱得補則愈盛,源泉欲遏,厥潰更深矣。
然通淋者,更宜清肺,蓋肺為生水之源也。
其藥加鬱金琥珀,開鬱藥也。
青皮木香,行氣藥也。
蒲黃牛膝,破血藥也。
黃柏生地,滋陰藥也。
若內痛腰曲,無淚干哭,上唇焦干,腳冷額汗者,此小腸氣痛也。
當用疝門之藥,如橘核、青皮、茴香之類。
若小便尿血而不痛者,此為莖衄也。
當用清利膀胱溺血之藥,如山梔、小薊、琥珀、歸尾生地、牛膝之類,務使臟腑和平,其血不治自愈。
一加止遏,即為痛為淋矣,淋證無出於熱,大法流行滯氣,疏利小便,清解邪熱,調平心火,然有隔二隔三之分,如膀胱有熱不渴,則宜瀉膀胱火,乃正治也。
如口渴而肺燥,不能生水,宜清金,此隔二也。
如脾濕不運,而清氣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當燥脾滲濕,宣揚胃氣,此隔三也。
大忌發汗,以陰虛故耳。
亦忌補氣,以脹滿故耳。
又當分在氣在血,渴者在上焦氣分,宜黃芩、茯苓、澤瀉、燈心、瞿麥、 蓄淡滲之劑,以降肺金之火,以清膀胱之源。
不渴在下焦血分,宜知毋、黃柏、牛膝、發灰、茅根行血之劑,以補腎水之源。
色欲過度,或體瘦之人,日久不愈,屬虛火,坎離丸主之。
色白氣虛,小水不通,宜吐,病在下,取之上也,清心蓮子散主之。
一老人氣虛,不能施化,補中益氣湯,加淡滲。
有虛勞汗多而赤澀者,卻是五內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不宜過通小便,竭其腎水,惟當溫養潤肺,並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或有便赤之證,亦是枯竭不潤之故,並宜前法。
至於不通為閉, 《經》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廷,正也,直也,言正中之直孔,即溺竅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
(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也。
孔之上際,謂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此雖以女人為言。
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
其男人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此生病不得前後。
(莖,陰莖也。
不得前後,二便俱團也。
此雖督脈所生而實亦衝任之病,蓋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故為病如此。 )
又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不約者,不能約束收攝也。)
又曰: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夫閉與癃二證也。
新病為溺閉,蓋點滴難通也。
久病為溺癃,蓋屢出而短少也,然太陽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者,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故曰:氣化則能出,夫氣化者,太陰肺也。
以肺為氣之主,而能生水也。
若肺燥不能生水,氣化不及州都矣。
脾為肺之母,濕不運而精不升,不能生水之源,要皆熱盛,而氣不能通調也。
夫腎肝在下,地道也。
心肺在上,天道也。
脾胃居中,氣分之交也。
故天之陽絕,而不交於地者,白露不下,人同乎天,其在上之陽,不交於陰,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小便其能出乎,史國信曰:若欲便清,先分肝火,以其失疏泄之職也。
然肝火之旺,更由於癸水之失養也。
故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劑,則陽無以化,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
《別錄》云: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
《集驗》云:中焦氣不升降,為寒所隔,惟服附子,小便自通,丹溪以吐法通小便,如滴水之器,使上竅開,而下竅之水自出焉。
然病源霄壤不同,治法亦貴揆情處變,豈可概以清熱疏肝導水為事乎?脈盛而大實者,生。
虛小而澀者,死。
下焦氣血干者,死。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