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論篇】
痹論篇
《痹論篇》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脈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伯曰:其入臟者,死。
其流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流皮膚間者,易已。
(入臟者,死。
以神去也。
筋骨疼久,以其定也。
皮膚易已,以浮越也。
由斯深淺,故有不同)。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行脈內,故無所不至)。
衛者,水穀之捍氣也。
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捍氣,謂浮盛之氣也。
以其浮盛之氣,故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
盲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
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盲膜,令氣宣通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和,故不為痹。
(夫營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營衛之氣則病,而順營衛之氣則愈。
則此營工者,乃氣也。
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
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營衛在人不為痹也)。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遭陰,故為痹熱。
(陰氣不勝故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言痹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痹也。
痹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
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
痹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氣相益,故寒冷也。
痹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盛,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也。
痹之所以為濕者,以其與濕甚也。
衛氣少,營氣多,兩因相感,故汗出而濕也。
痹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也)。
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蟲,謂皮中如蟲行。
縱,謂縱緩不相就)。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