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真臟論篇】
玉機真臟論篇
《玉機真臟論》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胃為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
臟氣者,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人稟氣於胃,臟氣者,平人之常氣,故臟氣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自為其狀,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是所謂脈無胃氣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氣盛形盛,氣虛形虛,上相得也)。
色澤以浮,謂相易已,(氣色浮潤,血氣相營,故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春弦夏鉤秋浮冬石,謂順四時,從,順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則萬舉萬全,當以四時血氣所在,而為療耳)。
形氣相失,謂之難已:(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相頭也)。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夭,謂不明而晦。
不澤,謂枯燥也)。
脈實以堅,謂之益勝;勝實以堅,是邪氣盛,故益甚也)。
脈逆四時,謂不可治。
(以氣逆故不治)。
五實死,五虛死,(五實,謂五臟實。
五虛,謂五臟虛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實,謂邪氣盛實。
脈盛,心也。
皮熱,肺也。
腹脹,脾也。
前後不通,腎也。
悶瞀,肝也)。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虛,謂真氣不足也。
脈細,心也。
皮寒,肺也。
氣少,肝也。
飲食不入,脾也)。
其時有生者,何也?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話;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飲粥得入於胃,胃氣和調其利漸止,胃氣得實,虛者得活,言實者得汗外通,後得便利自然調平)。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