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別論篇】
五臟別論篇
《麝臟別論篇》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
(腦、髓、骨、脈雖各為腑,不正與神臟為表裡。
膽與肝台,而不同六腑之傳瀉。
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形容,形容之出,為化極而生。
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藏而不瀉,其臟為為奇,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腑也)。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魄門者,即肛門也。
以肺主魄,通於大腸故名之)。
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而實而不能滿。
(以其不藏精氣,而受水穀故也)。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以未下也)。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水穀下也)。
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實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口則寸口也。
亦為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人有四海,水穀之海則其一也。
受水穀營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源穴也。
《靈樞》名曰:脈口,皆以肝氣必會於此也。
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
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
脈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雖見於氣口,而實本之脾胃也。
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
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臟之本,胃主納受,凡水穀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則是脾者,是太陰也。
肺者,手太陰,其氣本不相為流通,穀入於胃,氣傳於肺,而肺氣行於氣口,故變見於氣口也。
《玉機真臟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
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於腑,五氣入鼻,入於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然則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