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二十二 針刺類 刺胸背腹病29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16: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二十二 針刺類 刺胸背腹病292

 

 

(《素問‧氣穴論》《長刺節論》《通評虛實論》《靈樞‧熱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九針十二原篇》)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素問‧氣穴論》。

 

天突,任脈穴。

 

十椎,督脈之中樞也。

 

此穴諸書不載,惟氣府論督脈氣所發條下,王氏注曰︰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

 

與此相合,可無疑也。

 

上紀如下文。)

 

上紀者,胃脘也。

 

下紀者,關元也。

 

(胃脘,即中脘,胃之募也,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關元,小腸募也,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故曰上紀下紀。)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此詳言上文背與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脈之為病也。

 

蓋任在前,督在後,背為陽,腹為陰,故為前後痛澀等病。

 

其在下者斜出尻脈,在上者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當刺天突、中樞、胃脘、關元等穴。)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HT ,以下至少腹而止,(《素問‧長刺節論》。

 

HT 字,編考韻篇皆無。

 

全元起本作髓字、於義亦未為得。

 

新校正雲當作皮 ,HT 字誤也,其說近理,釋義云︰ ,骨端也。

 

此言皮 以下者,蓋謂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二穴,皆在橫皮肋骨之端也。

 

及下至小腹而止者,如足陽明之天樞、歸來,足太陰之府舍、沖門,足少陰之氣穴、四滿,皆主奔豚積聚等病。

 

音括。)

 

刺俠脊兩旁四椎間,(此足太陽之厥陰俞,手心主脈氣所及也。

 

按︰《脈要精微論》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然則厥陰俞能主少腹之疾無疑。)

 

刺兩髂 、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腰骨曰髂。

 

兩髂 者,謂腰骨兩旁之居也。

 

季脅肋間,京門也。

 

皆足少陽經穴。

 

導,引也。

 

導引腹中熱氣,下入少腹,則病已矣。

 

髂音格,又丘亞切。)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小腹間痛而二便不行者為疝病,乃寒氣之所致。

 

當刺少腹者,去肝腎之寒也。

 

刺兩股間者,去陽明、太陰之邪也。

 

刺腰髁間者,凡腰中在後在側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

 

在後者,足太陽之所行。

 

在側者,足少陽之所行。

 

凡此諸經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者,多取其穴而 刺之,俟其少腹盡熱,則病已矣。

 

髁,苦瓦切。

 

炅,居永切,熱也。)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靈樞‧熱病篇》。

 

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薤音械,似韭而無實。)

 

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內寒者氣至遲,故宜久留其針。

 

內熱者氣至速,故宜疾去其針。

 

總候其氣下不喘,乃可止針也。)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心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者,以二經皆聚於少腹,去其絡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 中血絡。

 

(《靈樞‧雜病篇》。

 

中熱而喘,熱在中上二焦也。

 

取足少陰者,壯水以製火也。

 

中血絡,即足太陽委中穴,取之可以瀉火。)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淅淅,寒肅貌。

 

肝經之脈抵小腹挾胃,其支者從肝別貫膈,故為病如此,當取足厥陰經以刺之。

 

淅音昔。)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腎開竅於二陰,其經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其為病如此,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

 

喝喝,喘急貌。

 

嗌音益。)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脾失其職,則食不能化,腹滿而鳴,氣滯於中,大便不調,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膺中陷者,足陽明之屋翳也。

 

下胸動脈,手太陰之中府也。

 

蓋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謂之下耳。)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臍之左右動脈,如足少陰之肓俞,足陽明之天樞,皆主腹痛。

 

氣街,即足陽明之氣沖也。)

 

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靈樞‧四時氣篇》。

 

小腸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腸不便者不能傳道,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於脖 。

 

即任脈之下氣海也。

 

巨虛上廉、三裡,皆足陽明經穴。

 

按︰《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廉。

 

此以邪在大腸,故當刺巨虛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腸者,則當取巨虛下廉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控,引也。

 

睪,陰丸也。

 

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沖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 肓臍睪系之間也。

 

肓義詳疾病類六十七。

 

睪音高。)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取肓原以散之,散臍腹之結也。

 

刺太陰以予之,補肺經之虛也。

 

取厥陰以下之,瀉肝經之實也。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求小腸之所屬也。

 

按其所過之經,謂察其邪之所在以調之也。)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 ,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心虛貌。

 

邪在膽、逆在胃,木乘土也。

 

膽液泄則苦,胃氣逆則嘔,故嘔苦者謂之嘔膽。)

 

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三裡,足陽明經穴,故可下胃氣之逆。

 

又刺足少陽血絡以平其木,則膽液不泄,故曰以閉膽逆。

 

然必調其虛實,或補或瀉,皆可以去其邪也。)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上脘下脘,俱任脈穴,即胃脘也。

 

刺抑而下之,謂刺上脘以瀉其至高之食氣。

 

散而去之,謂溫下脘以散其停積之寒滯也。

 

針藥皆然。)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邪在三焦約者,三焦下輸出於委陽,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

 

太陽大絡,飛陽穴也。

 

又必視其別絡及厥陰小絡結而血者,盡取去之,以足厥陰之經亦抵小腹也。

 

若小腹腫痛上及胃脘者,又當取足陽明之三裡穴。)

 

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三陰之上,謂三陰交穴,脾肝腎之會也。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補而久留之,則陽氣至而熱行,熱行則泄止矣。)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脹,腹脹也。

 

飧泄,完穀不化也。

 

病脹者當取足之三陽,即胃、膽、膀胱三經也。

 

飧泄者當取足之三陰,即脾、肝、腎三經也。

 

飧音孫。)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太陽經絡,謂手太陽經之絡,即任脈之中脘,胃之募也。

 

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所生,故云太陽經絡者。

 

募音暮。)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圓利針。

 

(少陰俞,即腎俞也。

 

腎為胃關,故亦當取之。

 

系足太陽經穴,去脊兩旁各一寸五分,共為三寸,兩旁各五 也。

 

刺當用第六之圓利針。)

 

霍亂,刺俞旁五,(邪在中焦則既吐且瀉,臟氣反復,神志撩亂,故曰霍亂。

 

俞旁,即上文少陰俞之旁,志室穴也。

 

亦各刺五 。)

 

足陽明及上旁三。

 

(足陽明,言胃俞也。

 

再及其上之旁,乃脾俞之外,則意舍也。

 

當各刺三 。)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2:1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