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9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四盛關格之刺27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07: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四盛關格之刺273

 

 

(《靈樞‧終始篇》)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終始,本篇名,詳載陰陽針刺之道,今散類各章。)

 

陰者主臟,陽者主腑;(手足三陰,俱主五臟。

 

手足三陽,俱主六腑。)

 

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陽主外,故受氣於四末。

 

陰主內,故受氣於五臟。

 

四末,手足末也。)

 

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

 

(迎者,迎其來而奪之。

 

隨者,隨其去而濟之。)

 

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不明至道,而強不知以為知,即無道行私也。

 

伐人長命,殃必及之,天道不爽,當知所畏。)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

 

(天道陰陽,有十二辰次為之紀;人身血氣,有十二經脈為之紀。

 

循環無端,終而復始,故曰終始。)

 

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脈口在手,太陰脈也,可候五臟之陰。

 

人迎在頸,陽明脈也,可候六腑之陽。

 

人之血氣經脈,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畢露於此,故曰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應四時也。

 

上謂人迎,下謂脈口,相應往來,即如下編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

 

結澀則不足,動疾則有餘,皆非平脈也。

 

臟氣為本,肌體為末,表裡寒溫,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內之血氣皆相稱者,謂之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少氣者,元氣虛也,兼陰陽而言。

 

故上之人迎,下之脈口,必皆衰少無力,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

 

凡陰陽氣俱不足者不可刺,若刺而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但可將以甘藥。

 

甘藥之謂,最有深意,蓋欲補虛羸,非甘純不可也。

 

至劑,剛毒之劑也。

 

正氣衰者不可攻,故不宜用也。

 

非惟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傷陰也。

 

臨此証者,不可忘此節之義。)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人迎,足陽明脈也。

 

一盛二盛,謂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也。

 

陽明主表而行氣於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

 

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

 

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

 

下仿此。)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於府,格拒六陰,是為外格。

 

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則此外格者,亦死無疑。

 

又關格詳按,見脈色類二十二,所當互 閱。)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脈口,手太陰脈也。

 

太陰主裡而行氣於三陰,故脈口一盛,病在足經之厥陰。

 

若加以躁,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

 

凡二盛三盛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乃六陰偏盛,盈溢於臟,表裡隔絕,是為內關,主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人迎主陽,脈口主陰,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則各盛其盛,陰陽不交,故曰關格,可與言死期也。)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主腑,故其一盛病在膽經,肝膽相為表裡,陽實而陰虛,故當瀉足少陽之腑,補足厥陰之臟也。

 

瀉者二,補者一,瀉倍於補也。

 

疏取之者,欲其從容,不宜急也。

 

上氣,言氣之至也。

 

氣至而和,穀氣至矣,故可止針。

 

下仿此。)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病在膀胱經,膀胱與腎為表裡,表實而裡虛,故當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

 

二瀉一補義見後。

 

疏取上氣義同前。)

 

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病在胃經,胃與脾為表裡,胃實脾虛,故當瀉足陽明,補足少陰。

 

以上三陽盛者,俱二瀉一補。)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

 

(脈口主藏,故其一盛病在肝經。

 

肝實膽虛,當瀉足厥陰、補足少陽也。

 

補瀉義見後。

 

上氣義同前。)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病在腎經,腎經實,膀胱虛,故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也。)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病在脾經,脾實胃虛,故當瀉太陰、補陽明也。)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此釋上文脾胃二經之治也。

 

太言太陰,陽言陽明,脾與胃為表裡,故曰太陽主胃。

 

二經皆富於穀氣,較他臟為盛,故可日二取之。

 

按︰上文人迎之治,治三陽也,皆曰二瀉一補。

 

氣口之治,治三陰也,皆曰二補一瀉。

 

蓋以三陽主表,病在表者,宜瀉倍於補也。

 

三陰在裡,病在裡者,宜補倍於瀉也。

 

皆以臟氣為重,惟恐其或傷耳。

 

又如厥陰少陽,肝膽木臟也,東方多實,或可日二取之。

 

太陰陽明,脾與胃也,脾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

 

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臟,真陰之原,故宜保重如此。

 

聖人之顧根本,豈惟針刺為然哉?)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俱盛三倍以上,即四盛也。

 

陰陽俱溢,即溢陰溢陽也。

 

不開,即外關內格也。

 

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行,五臟真陰傷於內,刺之已不可,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必至不能治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0 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3:28 , Processed in 0.0771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