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八 疾病類 不臥多臥23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1:4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八 疾病類 不臥多臥231

 

 

(《靈樞‧邪客篇》《大惑論》)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靈樞‧邪客篇》)

 

邪氣感人,令人寐無從生,故云不臥出也。

 

瞑音明,又上聲。)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宗氣,大氣也。

 

隧,道也。

 

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分為三隧。

 

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於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

 

粕音朴。

 

隧音遂。)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榮氣出於中焦,中焦者受水穀之氣,泌其津 液,變化以為血脈,外而四肢,內而臟腑,無所不至,故其營運之數,與刻數皆相應也。

 

義詳經絡類二十四、二十六。

 

泌音秘,泉水貌。)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故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義詳本類前六十七及經絡類第六。

 

晝行於陽,常從足太陽始,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始,義詳經絡類二十五。)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

 

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邪氣逆於臟腑,則衛氣不得入於陰分,故偏盛於陽。

 

陽偏盛則陽蹺陷,陷者受傷之謂,陽盛陰虛,故目不瞑。

 

又《大惑論》義正與此同,詳見下文。

 

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此刺治之補瀉也。

 

補其不足,即陰蹺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

 

瀉其有餘,即陽蹺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

 

若陰盛陽虛而多臥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

 

凡不臥之証,有邪實者多屬外因,有營虛者多屬內因,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去邪者設耳。)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

 

然則雲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雲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耳。

 

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於中也。

 

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類而粒小於黍,可以作酒,北人呼為小黃米,其性味甘粘微涼,能養營補陰;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並用之。

 

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

 

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

 

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

 

秫音術。)

 

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 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滓音子, 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靈樞‧大惑論》。)

 

此言因病而不得臥者也。

 

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

 

若病而失常,則或留於陰,或留於陽,留則陰陽有所偏勝,有偏勝則有偏虛而寤寐亦失常矣。)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開視及病而多寐者,以衛氣留於陰分,陰蹺滿而陽氣虛耳。

 

觀《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

 

即此上文兩節之義。

 

詳針刺類四十四。)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此下二節,言有不因於病而為多臥少臥之異者也。

 

解,利 也。

 

人之臟腑在內,內者陰也;皮膚分肉在外,外者陽也。

 

腸胃大則陰道迂遠,肉理濕滯不利則陽道舒遲,故衛氣之留於陰分者久,行於陽分者少,陽氣不精,所以多瞑臥也。

 

今人有飽食之後即欲瞑者,正以水穀之悍氣暴實於中,則衛氣盛於陰分,而精陽之氣有不能勝之耳。

 

世俗但呼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腸胃小,則衛氣之留於陰者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則衛氣之留於陽者久,故少瞑也。)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非常經者,言其變也,蓋以明邪氣之所致然者。)

 

岐伯曰︰邪氣留於上 ,上 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邪氣居於上焦而加之食飲,則衛氣留閉於中,不能外達陽分,故猝然多臥。

 

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蓋以邪客於臟,則格拒衛氣,不得內歸陰分耳。

 

,焦同。)

 

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治此諸邪者,統言本論八証也。

 

此篇止類其五,外神亂則惑等三証,詳前八十一。

 

先其臟腑者,欲辨陰陽之淺深也。

 

誅其小過者,言此諸証,雖非重大之疾,亦不可不除之也。

 

然人之致此,各有所由,故於形志苦樂,尤所當察。

 

蓋苦者憂勞,多傷心肺之陽,樂者縱肆,多傷脾腎之陰,必有定見,然後可以治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3:21 , Processed in 0.2812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