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十一 氣味類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126】
(素問六節藏象論 附︰草根樹皮說)
帝曰︰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因氣之合而有萬物之形,因形之變而有萬物之名,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也。然萬物之廣,孰少孰多,無不有數,欲詳知之,故以為問。)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天地廣大,不可度量,萬物眾多,亦難盡悉,請陳其方,謂舉其要者言之耳。)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
青黃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
酸辛甘苦鹹,五味之正也,然味有濃薄優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即此五色五味之變,已不可窮,而天地萬物之化,又烏得而量哉?)嗜 欲不同,各有所通。
(物性不齊,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相宜,故各有所通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 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也。
清陽化氣出乎天,濁陰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運,陽陰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氣入鼻,由喉而藏於心肺,以達五臟。
心氣充則五色修明,肺氣充則聲音彰著。
蓋心主血,故華於面。
肺主氣,故發於聲。)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味入口,由咽而藏於腸胃,胃藏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化生津液 以成精。
精氣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於是耳。
而其所以成之者,則在於天之氣,地之味。
氣味之切於用者,則在乎 藥食之間而已。
愚按︰本篇帝以天地陰陽之化為問,而伯獨以草為對,因發明五氣五味之理。
觀者但謂其言草,而不知人生所賴者惟此,故特明其義,誠切重之也。
余居京邸,嘗治一荐紳之疾,愈已七八,勢在將安。
忽其契者,荐一偽誕 庸流,以導引栽接稱長技,極口眇醫,冀要其功。
且云︰彼醫藥者,雖為古法,然但可除輕淺之疾,療不死之病耳。
至於存真接氣,固本回天,豈果草根樹皮之力所能及哉?病者忻服,信為神仙。
自後凡見相侯者,輒云近得神仙之術,幸 脫沉 ,今賴為主,而以藥副之。
余聞是言,殊為不平。
然竊計之,則又安忍以先聖之道,為人之副。
由是謝絕,不為加意。
居無何,舊疾大作,遣人相延者再四且急。
余不得已,勉效馮婦之舉,既至,察其藥缺已久,更劇於前,復為殫 竭心力,僅獲保全。
乃相問曰︰向聞得導引之功,今則何以至此?
彼赧顏答曰︰此固一說,然亦無可憑據,及病作而用之,則無濟於事,以今觀之,似不可與斯道爭先也。
余因告之曰︰醫祖三皇,其來尚矣,豈易言者哉?雖軒岐之教,初 未嘗廢恬 虛無、呼吸精氣之說,然而緩急之宜,各有所用。
若於無事之時,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亦足為卻病延年之助,此於修養之道,而有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
至於疾病既成,營衛既亂,欲舍醫藥,而望其邪可除,元可復,則無是理也。
亦猶亂世之甲兵,飢餒之糧餉,所必不容己者,即此藥也。
孰謂草根樹皮,果可輕視之哉?然余猶有說焉,按史氏曰︰人生於寅。
朱子曰︰寅為人統。
夫寅屬三陽,木王之鄉也,而人生應之,其為屬木可知矣。
至察養生之用,則瓊漿玉粒,何所生也?肥鮮甘脆,何所成也?高堂廣廈安其居,何所建也?布帛衣裘溫其體,何所製也?然則草木之於人也,服食居處,皆不可以頃刻無也,無則無生矣。
而人之屬木也,果信然否?第以穀食之氣味,得草木之正;藥餌 之氣味,得草木之偏。
得其正者,每有所虧;鐘其偏者,常有所勝。
以所勝而治所虧,則致其中和而萬物育矣。
此藥餌 之功用,正所以應同聲,求同氣,又孰有更切於是而謂其可忽者哉?是以至聖如神農,不憚其毒,而遍嘗以救蒸民者,即此草根樹皮也。
何物狂生,敢妄肆口吻,以眇聖人之道乎﹗病者聞之曰︰至哉言也,謹奉教矣。
言者聞之,乃縮頸流 汗而不敢面者許久焉。
余觀本篇之言,知岐伯之意正亦在此,因並附之,用以彰其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