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八 經絡類 營衛三焦10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0:3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八 經絡類 營衛三焦108

 

 

(靈樞營衛生會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焉,何也。

 

會,合也。

 

五十以上為老。

 

二十以上為壯。

 

此帝問人身之氣,受必有由,會必有處,陰陽何所分,營衛何所辨,而欲得其詳也。)

 

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人之生由乎氣,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故谷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

 

此氣出自中焦,傳化於脾,上歸 於肺,積於胸中氣海之間,乃為宗氣。

 

宗氣之行,以息往來,通達三焦,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是以胃為水穀血氣之海,而人所受氣者,亦唯谷而已。

 

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穀氣出於胃而氣有清 濁之分,清者水穀之精氣也,濁者水穀之悍氣也,諸家以上下焦言清濁者皆非。

 

清者屬陰,其性精專,故化生血脈而周行於經隧之中,是為營氣。

 

濁者屬陽,其性 疾滑利,故不循經絡而直達肌表,充實於皮毛分肉之間,是為衛氣。

 

然營 氣衛氣,無非資借於宗氣,故宗氣盛則營衛和,宗氣衰則營衛弱矣。)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營運於中也。

 

衛,護 衛於外也。

 

脈者非氣非血,其猶氣血之橐 也。

 

營屬陰而主裡,衛屬陽而主表,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正此之謂。)

 

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營 氣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而復為大會。

 

其十二經脈之次,則一陰一陽,一表一裡,迭行相貫,終而復始,故曰如環無端也。

 

五十周義,見下章及二十六。)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衛氣之行,夜則行陰分二十五度,晝則行陽分二十五度,凡一晝一夜亦五十周於身。

 

義詳後二十五。

 

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謂晝與夜息,即下文萬民皆臥之義。)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此分晝夜之陰陽,以明營衛之行也。

 

隴,盛也,生氣通天論作隆。

 

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曰重陽。

 

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曰重陰。

 

隴音籠。)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太陰,手太陰也。

 

太陽,足太陽也。

 

內言營氣。

 

外言衛氣。

 

營氣始於手太陰,而復會於太陰,故太陰主內。

 

衛氣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太陽,故太陽主外。

 

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二十五度。

 

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亦各二十五度。

 

營衛各為五十度以分晝夜也。)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後為陰衰,陽生於子也。

 

日西而陽衰,陰生於午也。

 

如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 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即此節之義。)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大會,言營衛陰陽之會也。

 

營衛之行,表裡異度,故嘗不相值;惟於夜半子時,陰氣已極,陽氣將生,營氣在陰,衛氣亦在陰,故萬民皆瞑而臥,命曰合陰。

 

合陰者,營衛皆歸於臟,而會於天一之中也。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故民皆張目而起。

 

此陰陽消息之道,常如是無已而與天地同其紀。

 

所謂天地之紀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

 

天以二十八舍為紀,地以十二辰次為紀,日月以行之遲速為紀。

 

故天與地一歲一會,如玄枵加於子宮是也。

 

天與日亦一歲一會,如冬至日纏星紀是也。

 

日與月則一月一會,如晦朔之同宮是也。

 

人之營衛,以晝夜為紀,故一日凡行五十周而復為大會焉。)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此帝因上文言夜則萬民皆臥,故特舉老人之不夜瞑者,以求其詳也。)

 

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 不精,夜不瞑。

 

(老者之氣血衰,故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搏聚不行,而營氣衰少矣。

 

營氣衰少,故衛氣乘虛內伐,衛失其常故晝不精,營失其常故夜不瞑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何道從來,言營衛所由之道路也。

 

營氣者,由谷入於胃,中焦受氣取汁,化其精微而上注於肺,乃自手太陰始,周行於經隧之中,故營氣出於中焦。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不入於脈,故於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循頭項下行,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而行於陽分,日西陽盡,則始於足少陰腎經而行於陰分,其氣自膀胱與腎,由下而出,故衛氣出於下焦。

 

詳義見後營氣衛氣二章。

 

愚按︰人身不過表裡,表裡不過陰陽,陰陽即營衛,營衛即血氣。

 

臟腑筋骨居於內,必賴營氣以資之,經脈以疏之。

 

皮毛分肉居於外,經之所不通,營之所不及,故賴衛氣以 之,孫絡以濡之。

 

而後內而精髓,外而發膚,無弗得其養者,皆營衛之化也。

 

然營氣者,猶天之有宿度,地之有經水,出入有期,營運有序者也。

 

衛氣者,猶天之有清陽,地之有鬱蒸,陰陽晝夜,隨時而變者也。

 

衛氣屬陽,乃出於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氣自下而上,亦猶地氣上為雲也。

 

營本屬陰,乃自中焦而出於上焦,上者必降,故營氣自上而下,亦猶天氣降為雨 也。

 

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

 

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

 

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於內者便 謂之營,行於外者便謂之衛,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

 

前第六章有按,當與此互閱。)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胃上口,即上脘也。

 

咽為胃系,水穀之道路也。

 

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

 

其旁行者,走兩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於手陽明。

 

其上行者,至於舌。

 

其下行者,交於足陽明,以行於中下二焦。

 

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

 

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氣之所聚。

 

營氣者,隨宗氣以行於十四經脈之中。

 

故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陰亦二十五度。

 

陽陰者,言晝夜也。

 

晝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經,是為一周。

 

然則營氣雖出於中焦,而施化則由於上焦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胃中,中脘之分也。

 

後,下也。

 

受氣者,受穀食之氣也。

 

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於三焦。

 

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於精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

 

按下文云︰下焦者,別回腸,注膀胱。

 

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

 

泌,秘、弼二音。

 

粕音朴。

 

隧音遂,伏道也。)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營衛之氣,雖釐清濁,然皆水穀之精華,故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由化而赤,莫測其妙,故曰血者神氣也。

 

然血化於液,液化於氣,是血之與氣,本為同類,而血之與汗,亦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裡,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裡,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

 

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脫陽亦死,脫陰亦死,故曰人生有兩死。

 

然而人之生也,陰陽之氣皆不可無,未有孤陽能生者,亦未有孤陰能生者,故曰無兩生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回腸,大腸也。

 

濟, 同,猶釃濾也。

 

泌,如狹 流也。

 

別汁,分別清濁也。

 

別回腸者,謂水穀並居於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回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

 

膀胱無上口,故云滲入。

 

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

 

按三十一難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

 

其言上口者,以滲入之處為言,非真謂有口也。

 

如果有口,則不言滲入矣。

 

何後世 不解其意而爭言膀胱有上口,其謬為甚。

 

三焦下 義,詳前十六。

 

釃音篩。

 

濾音慮。)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

 

(此因上文言水穀入胃必濟泌別汁而後出,而何以飲酒者獨先下也?蓋以酒之氣悍,則直連下焦,酒之質清,則速行無滯,故後穀而入,先穀而出也。)

 

黃帝曰︰善。

 

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如霧者,氣浮於上也。

 

言宗氣積於胸中,司呼 吸而布 於經隧之間,如天之霧,故曰上焦如霧也。

 

漚者,水上之泡,水得氣而不沉者也。

 

言營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漚處浮沉之間,故曰中焦如漚也。

 

瀆者,水所注泄。

 

言下焦主出而不納,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瀆也。

 

然則肺象天而居上,故司霧之化。

 

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漚之化。

 

大腸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瀆之化也。

 

愚按︰三焦者,本全體之大臟,統上中下而言也。

 

本經發明不啻再四,如本輸、本臟、論勇、決氣、營衛生會、五臟別論、六節藏象論、邪客、背輸等篇,皆有詳義,而二十五難經獨言三焦包絡皆有名而無形,遂起後世之疑,莫能辨正。

 

第觀本經所言,凡上中下三焦之義,既明且悉,烏得謂其以無為有、以虛為實哉?余因遍考諸篇,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及藏象類第三章俱有詳按,所當互考。)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2:07 , Processed in 0.2656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