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鬧什麼 解開密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18:23:2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孩子鬧什麼 解開密碼

 

 

 

圖/天下文化)
 

  

 


(圖/Ruters、資料照、天下文化)

 

 
(圖/Ruters、資料照、天下文化)
 

文/袁巧玲

 

對努力想要了解孩子的家長,我所提供的建議是︰觀察、觀察,再觀察!

 

觀察是了解的開始。


我喜歡在教室裡對家長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自認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為什麼了解孩子非常重要呢?

 

我在教學經驗中發現,有些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痛苦又挫折,甚至親子關係緊繃,雖然原因可能是教養方法的不恰當造成的,但追根究柢,還是要歸因於父母不了解(甚至誤解)孩子的行為與需求。

 

教養方法的正確使用,必須根植於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唯有這樣,才能夠使教養方法產生真正的作用。

 

不少父母為了更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質,提早發覺孩子的先天優勢與潛能,特別安排孩子去做一些性向測驗、潛質測驗、皮紋檢測……等等。

 

讓我比較擔心的是,有些父母依循檢測報告的結果,來引導孩子的學習方向,反而讓父母忽略了孩子顯露出來的其他特質。

 

原本立意良善的檢測,卻成了限制孩子自由發展的框架,這絕非我們所樂見。

 

因此,對那些努力想要了解孩子的家長,我所提供的建議是︰觀察、觀察,再觀察!觀察是了解的開始。

 


〈行為密碼〉行為是形式 了解背後意義

 

孩子的行為經常以不同的表象出現,其中的內涵也不同。

 

父母看到孩子出現某種行為的時候,要學會判別行為的形式是什麼?

 

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舉例來說,晚飯的時候,媽媽在講電話,小艾開始把食物扔在地板上。

 

這個例子中,小艾把食物扔在地板上是「形式」,而其意義是「小艾不要媽媽講電話,要媽媽陪。」

 

解開這個形式與意義的密碼之後,許多父母才會恍然大悟,從前針對孩子的行為,與孩子溝通、教導的方向都是錯誤的。

 

相同的行為,有時可能隱含著不同的意義;而相同的意義,也可能以不同的行為來表現。

 

例如,孩子經常摔東西、哭泣、把玩具弄壞、打人(形式),但都有同一個意義──引起媽媽的注意(意義)。

 

或者,孩子哭泣(形式),但不同情況下的哭泣,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有時是想睡覺,有時是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有時是想買玩具,有時是不要洗澡(意義)。

 

父母必須先釐清孩子哭泣的原因,才能有所對策。因此,在「行為與意義」的探求過程中,父母除了仔細觀察之外,慎重思考行為背後的含義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行為密碼〉表格記錄 客觀觀察

 

日常生活中,「行為與意義」經常以複雜的方式呈現,如果父母一時無法正確判斷,便需要借助記錄的方式來釐清。

 

妞妞是個四歲的女孩,爸爸來找我尋求協助的原因是妞妞很不聽話,家人對她完全束手無策。

 

妞妞的新花招很多,於是我拿了一個表格,請爸爸把一週以來,妞妞的各種行為記錄下來︰

 

表格記錄的用意,是幫助父母跳脫既有的觀點,從較客觀的角度觀察,父母也可從中發現,許多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並列之後,便很容易看出其中的關聯性。

 

從妞妞爸爸記錄的表格,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家人針對妞妞行為的制止「不要踢椅子」、「不要丟瓶子」、「不要叫了」……都屬於無效處理,妞妞只會短暫停止行為。

 

我們認為,妞妞的各種行為,包括踢椅子、丟寶特瓶、大叫、丟玩具,所要表達的需求不在行為本身,而是背後另有目的。

 

而她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再深入思考:當妞妞大叫、丟東西時,大人會停下手邊的工作,出言制止;當大人繼續手邊的工作,妞妞又會故態復萌。

 

最後我們發現,妞妞這些行為的用意在於引起「大人的注意」!

 

當我們知道妞妞搗蛋是為了引起大人注意,大人必須先讓妞妞了解:搗蛋是得不到大人關注的。

 

因此,她搗蛋時,大人要以「忽視」來回應,等妞妞安靜下來,再回應她,「妳剛剛要跟媽媽說什麼?」

 

幾次之後,妞妞就會發現,她大哭大叫、丟東西的時候,大人都不理她。但當她開口好好跟大人說︰「我想要外公陪我看卡通。」

 

外公卻會放下報紙,陪她一起看卡通。妞妞將會慢慢學到,只有好好的說話與表現,才能得到大人的回應。

 


<作者小簡介>袁巧玲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學實行教育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現任「芙爾德兒童教育諮詢網」創辦人,引進美國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教學系統,並開辦兒童教養相關角色的培訓課程。

 

即將出版《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

 

此文摘自~自由時報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1uH4_mGeGVpB8tysx6HLbQ--/article?mid=42575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9 17:26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