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8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五 脈色類 診有十度診有陰陽5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07:17: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五 脈色類 診有十度診有陰陽53

 

 

(素問方盛衰論)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

 

(診法雖有十度,而總不外乎陰陽也。

 

十度,謂脈臟肉筋俞,是為五度,左右相同,各有其二,二五為十也。

 

脈度者,如經脈、脈度等篇是也。

 

臟度,如本藏、腸胃、平人絕谷等篇是也。

 

肉度,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

 

筋度,如經筋篇是也。

 

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是也。

 

度,數也。

 

度人之度音鐸,余音杜。)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凡此十度者,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

 

(脈動無常,言脈無常體也。

 

散陰頗陽,言陰氣散失者,脈頗類陽也。

 

何也?如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叔和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

 

又曰︰有表無裡者死。

 

謂真陰散而孤陽在,脈頗似陽而無根者,非真陽之脈也,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蓋謂其當慎耳。)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粱藜藿,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

 

度,入聲。)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卒,盡也。

 

雌雄,即陰陽之義。

 

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故凡善診者,見其陰必察其陽,見其陽必察其陰。

 

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並合之妙,是真庸庸者耳,診焉得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理既不明,而妄傳後世,則其謬言反論,終必自章露也。)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至陰至陽,即天地之道也,設有乖離,敗亂乃至。

 

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言其交也;天在地上而為否,言其不交也。

 

此云至陰虛者,言地氣若衰而不升,不升則無以降,故天氣絕。

 

至陽盛者,言天氣若亢而不降,不降則無以升,故地氣不足。

 

蓋陰陽二氣,互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

 

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

 

丹溪引此虛盛二字,以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其說左矣。)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並交者,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

 

此其調攝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裡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

 

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

 

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

 

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奇,異也。

 

恆,常也。

 

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謂通於九針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

 

診合微之事者,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

 

追陰陽之變者,求陰陽盛衰之變也。

 

章,明也。

 

五中,五臟也。

 

五度,即前十度也。

 

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斯足以言診矣。)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切陰不得陽、診消亡者,言人生以陽為主,不得其陽,焉得不亡?如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死。

 

脈無胃氣死。

 

是皆言此陽字。

 

湛,明也。

 

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是為偏守其學,亦屬不明。

 

如左右上下先後者,皆陰陽之道也。

 

使不知左右,則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則不明清濁之宜;不知先後,則不明緩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凡此數者,皆有對待之理,若差之毫厘,則繆以千裡。

 

故凡病之善惡,形之動靜,皆所當辨。

 

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診道斯備,故可萬世無殆矣。

 

紀,條理也。

 

殆,危也。)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起,興起也。

 

言將治其有餘,當察其不足。

 

蓋邪氣多有餘,正氣多不足。

 

若只知有餘,而忘其不足,則取敗之道也。

 

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能度形情之高下,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

 

是以形弱氣虛死;(中外俱敗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外貌無恙,臟氣已壞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臟氣未傷者,形衰無害,蓋以根本為主也。

 

又如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脫,脾元絕矣,故脈氣雖調,亦所不治。

 

當與此節互求其義。)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0: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