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生物學研究簡史】
1684年
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撰寫論文,試圖證明月球上可能存在另 個適合人類居住的世界,他還提出,在宇宙中可能有不少適合生物存在的星球,地球只是其中之一。
1947年
美國天文學家杰拉德‧庫伊珀(Gerard PKuiper)通過望遠鏡觀測,發現在火星周圍,存在稀薄的二氧化碳氣體。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會釋放二氧化碳,因此當時的科學家推測,火星表面可能有植物存在,但後來的觀測推翻了這一結論。
1957年
為了研究天文學與生物學共同存在的問題,首次與天體生物學相關的科學會議在美國召開,美國德裔科學家胡貝圖斯‧斯圖格霍德(HubertusStrughold)任大會主席。
1959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朱塞皮-科科尼(GiuseppiCocconi)和菲利普‧莫里森(PhiliPMorrison)發表文章指出,人類可以用微波進行星際通訊。
這篇文章的發表開啟了SETI(Searchfor 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地外文明探索)計劃的紀元。
1976年
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找到1塊稀有隕石,從中發現,6種非生物來源的氨基酸。
由于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而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因此科學家推斷,在地球生命起源之前發生的某些化學過程,在其他一些星球上也曾發生或者正在發生。
隕石中氨基酸的發現,為研究地外生命起源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
1994年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天文學家利用6台射電望遠鏡組成的天線陣,觀測位于銀河系中心方向的B2星雲,在其中發現93種星際分子,選定85兆~115兆赫波段觀測時發現了甘氨酸。
這一發現證實在星際空間的確存在構成生命的基本“零件”。
1894年
美國業余天文愛好者珀西瓦爾‧洛韋爾,向新聞界公布了他根據天文望遠鏡中的觀測所畫出的“火星運河圖”,在全世界掀起了關注火星和火星生命的熱潮。
這是他通過15年的觀測,拍攝了幾千張火星的照片,然後根據照片精心繪制的火星表面圖。
但後來的研究證明,洛韋爾所謂的“火星運河”並不存在。
1953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一個年僅23歲的年輕研究生米勒所做的實驗,震動了整個生物學界。
他在試管中模擬原始大氣的情況,得到了組成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氨基酸。
米勒的試驗,標志著用科學實驗探索生命起源新階段的開始。
1959年
美國天文學家威廉‧辛頓(William Sinton)利用近紅外技術觀測火星時發現,比較暗淡的區域對近紅外線有強烈吸收,他認為對近紅外線有如此強烈吸收的,肯定是有機分子,而這些有機分子可能來自于植物,不過他的結論並未得到進一步證實。
1961年
天文學家弗蘭克‧德瑞克(Frank Drake)發明了一個推斷外星生命的著名方程式——“德瑞克方程”,他通過這個方程計算並樂觀地推斷,在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著大量的智能生命,而我們能否找到他們,則完全取決于文明能夠進行星際探索的年限。
1993年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F‧卡斯丁(James FKasting)與同事利用一維氣候模型,估算太陽和其他主序星周圍可居住地帶的範圍,他們發現,中早期的K型星和G型星周圍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1995年
美國航空航天局成立天體生物學研究所。
隨後多家研究機構加入天體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開始運用現代技術研究天體生物學。
2000年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說,最新證據表明,在木衛二的表面冰層下,隱藏著生命存活所必需的由鹽水構成的海洋。
這一新發現使木衛二成為繼火星之後,太陽系中又一有生命探索價值的星體。
2000年
來自全球30個國家的600名科學家來到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參加第一屆天體生物學大會。
這次會議的召開,促進了天體生物學這門新學科的成立,也明確了這門學科將要探索的方向。
2003年
美國科學家馬吉‧特恩布爾(MaggleTurnbull)從5,000顆距離地球100光年左右的恆星中,挑選出了30顆恆星,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根據卡西尼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美國得克薩斯州西南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對于地球上生命至關重要的基本元素同樣存在于泰坦上,比如液態水庫、有機分子以及充足的能源。
2005年
歐洲空間局的火星探測器發回清晰照片,照片上顯示,在火星北極附近的個火山口上,有大片水冰。
2006年
NASA公布了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照片,顯示火星一座環形山的山壁上出現了原本沒有的新溝渠,這就暗示,在過去幾年中,仍有攜帶著沉積物的液態水在火星表面流淌。
2006年
法國探測衛星COROT搭乘俄羅斯SOYOUZ火箭升空,開始了為期3年的探尋太陽系外行星的使命。
這是人類發射的首顆專門用于研究太陽系外行星的衛星,它將對行星的反射光進行離析,分析行星大氣,如果行星環境與地球類似,可能會揭示出生命跡象。
一個瑞士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約20光年的行星(Gliese581c),質量和直徑分別是地球的5倍及1.5倍。
研究人員推算發現,這顆行星位于生命區域的內緣附近,因此至少可以支持簡單的生命形式。
研究小組表示,這一結論使得Gliese 581c成為第一顆未來可供人類探索的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2008年
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發射“開普勒”(Kepler)行星探測器,用于尋找人類可居住的行星。
2020年前
歐洲空間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分別發射“達爾文”號(Darwin)航天器和“類地行星發現器”(TPF),用于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
引用:http://www.skylook.org/info/info-tw/info_22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