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5-9 11:21 編輯
【道德經三十二章學習心得】
原文:
道常無名.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天將知止.
知止不殆.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解惑前根據字典單字單義對照原文直譯理解如下:
道常無名.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時時可行、恆久不變的倫理、法則沒有稱呼。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質樸縱然、即使基礎的,時間裡沒有不怕的像臣子般的服從。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群體的領袖,或技藝高超最出色的達官貴人假若可以遵循,眾多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用起源的地方服從歸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空間場所彼此環繞,因為東西從上落下美好的水珠,人不能它的時節而從、由等同。
始制有名.
事情的起頭規矩、法度存在稱呼。
名亦既有,天將知止.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也是本來存在,自然快要洞悉行為。
知止不殆.
洞悉行為沒有差不多。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比喻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居於自然裡,好像河流兩山之間的水道或低地和大的河流接鄰陸地,比洋小的水域。
解惑前,根據字典的單字單義串聯起來,個人的理解認為:
第一句“道常無名”的意思是有一種思想或者方法不可名狀,但是存在一定的法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第二句“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的意思是源頭是所有學問的基礎,時間的運行規律和法則裡面,如果能懂時間闔闢空間的程序法則,那麼時間的運用程序就能為您所用,猶如像臣子般的服從。
第三句“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的意思是群體的領袖或技藝高超的人如果能遵循時間運行規律或法則,所有的人和事都可以用起源的學問來正本清源令大家信服。
第四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的意思是空間場所彼此環繞,因為東西從上落下美好的水珠,人無法從它的時節二十四節氣來論等同的道理,這裡的意思是說天地相合即時間闔闢空間,從而得到您想要的好的炁,在這裡用甘露來作比喻形容。
第五句“始制有名”的意思是起頭的規矩法度是有稱呼的,即萬事萬物都是從特定的性質類別中進行歸類而區分,產生了我們稱呼的五術中“山、醫、名、卜、相”的名,而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將名稱放在第一章提出來,作為開篇的提綱性文章把“名”的重要性作了精闢的闡述,本篇文章在這裡再次提到名稱的重要性,可見名稱作為萬物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六句“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的意思是稱呼是本來就存在的,自然就快要接近被了解它的行為,這裡的意思是說名稱是本來就有的,當人們了解名稱的重要性的作用時候,很自然的就會了解名字歸類性質進而區分萬物。
第七句“知止不殆”的意思是了解時間它的行為要精準,不能學習到一知半解就以為懂。
第八句“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的意思是比喻思想學說存在自然裡,用自然界的山川湖泊來比擬人的學術思想。
未經老師解惑,自己認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要告訴我們思想、學說常常沒有名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次的空間,會產生很多同詞非同義的名稱。
經過老師解惑後對原文的理解如下:
道常無名.
方法普遍的沒有稱呼。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質樸縱然稍微,時間裡非冒進的官員。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群體的領袖達官貴人假若可以遵循,眾多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以主動的賓客。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時間場所交互聚集,用東西從上落下美好的呈現,人沒有它的使本身全部。
始制有名.
最早的規矩法度存在稱呼。
名亦既有,天將知止.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也是本來存在,時間率領主持結束。
知止不殆.
主持結束沒有幾乎、差不多。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比喻途徑依靠、決定於時間裡面,好像河流兩山之間的水道或低地和大的河流接鄰陸地,比洋小的水域。
經過老師解惑後對直譯原文理解如下:
第一句“道常無名”的意思理解為存在我們天地間的很多方式方法是普遍到沒有稱呼,但是大家都知道和了解,例如有人問您現在是幾點鐘,您的回答是八點,這裡別人問您想要知道時間的方式方法是沒有稱呼的。
第二句“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的意思理解為起源或者本質的東西雖然很微小,但是沒有自己冒進的規律或者運行法則,例如時間的本質縱然瞬間猶如一秒鐘,但是其仍然有一定的運行規律法則。
第三句“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的意思理解為群體的領袖或技藝高超的人如果能遵循法則,那麼眾多存在於天地間的東西都會變成為您所用的依據和準則,例如要成為卓越、出色的人必須遵循時間闔闢空間的法則,您才能掌控萬物的信息知其過去與未來,才能知其吉凶與禍福,您才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第四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的意思理解為天地相合即我們學術說的時間闔闢空間,就會產生我們風水定義的炁,但是並不是人能全部能佔有,例如時間闔闢空間產生64子孫卦炁,如果能得相合之炁,即我們通俗一點所說好的炁,我們就能臻福加臨,但是天之炁並非只有一個,人不能全部得之。
第五句“始制有名”的意思理解為最早的規則、法度已經存在而且有稱呼。
第六句“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的意思理解為稱呼是事實存在的,時間主宰萬物的行為,例如我們工作的時間“朝九晚五”,早上九點去上班,晚上五點下班,這是因為時間在主宰人的工作習慣。
第七句“知止不殆”的意思理解為時間主宰結束,沒有差不多是有區別的,猶如今天過去、結束了,明天就會來,七運過去、結束了,八運就會來,然而我們每天都是在悄無聲息的時間中度過,但是今天的時間跟昨天的時間已經是不同。
第八句“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的意思理解為把途徑決定於時間裡面,比喻成川谷與江海,例如天玉經中“地畫八卦誰能會,山與水相對”,懂時間闔闢空間的人為了規避亂傳後人,有意將一些程序法則或者學術法則隱晦的暗喻於川谷與江海或者山水之間,表面看作者好像在寄情山水,但是懂與不懂,就在於辨別細緻入微之差別。
那麼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是要告訴我們方法或者途徑是很多的而且很普遍,並且是沒有稱呼的,時間是很寶貴的,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要成為卓越的人必須遵循時間運行的法則,在我們的學苑術龍老師多少次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與把握學習機會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最好的助證,而本篇文章除了說明時間的重要性之外,也再次說明稱呼的重要性,名正才能言順不無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