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ljx0012 於 2012-8-27 18:50 編輯
【新石器時代玉器大賞】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
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
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
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鷹
玉鷹,高2.5cm,寬4.6cm,厚0.4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
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系繩。
紅山文化分佈于我國東北地區,在其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玉鳥,多為鷹類。
常見的玉鷹有二類,一類近似方形,翅的邊緣平直;另一類鷹的翅膀大且展開,似飛翔狀。
這件玉鷹屬後一類,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遺址出土有同樣的作品。
此玉鷹的造型較接近于現實,鷹的腹面加工精緻而背部簡練,系因人們仰望飛鷹所得的觀察結果。
大玉龍
大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岩玉。
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紋。
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系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
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
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獸面紋嵌飾
玉獸面紋嵌飾,高3.2cm,寬4.8cm,厚0.7cm。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
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後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
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
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
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
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系嵌於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
玉神人紋多節琮
玉神人紋多節琮,高32.1cm,孔徑6.3-7.2cm。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
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
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徵性地刻出。
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
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於屍體周圍。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長49.1cm,寬5.9cm,厚約0.1c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
玉刀的一面光滑細亮,另一面較粗糙。
此類玉刀在陝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準等特點。
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約0.1cm,表現出非常好的開片技術,刀背部三孔非常規範,無明顯的孔徑變化,刃部的鋒利達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備了實用的可能性。
玉三孔鏟
玉三孔鏟,長27cm,寬16cm,厚0.8c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
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
鏟的表面光滑,造型規整,邊線平直,表現出較好的加工技術。
據山東大學劉敦願教授介紹,20世紀30年代,山東省日照縣兩城鎮的中醫劉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鏟即其中的一件,於1957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此玉鏟製造精緻,無砍砸使用痕跡,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玉禮器。
玉人獸複合佩
玉人獸複合佩,高8.2cm,寬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複合圖案。
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周繩索紋並飾雙鳥形冠,長髮後披,於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
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
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
此佩為傳世文物,原出土地點已不清楚,學者們對其製造年代也有過多種推測。
從人物頭部特點看,應屬新石器時代,而佩下部獸頭的形狀、孔洞的鏤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獸頭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確定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