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人體資料】
中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 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執行的時刻表。. 中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執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執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應相似。 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執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線順序為:
其歌訣:寅時氣血注於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醞腎注,戊時包絡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於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獻上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時表,希望大家都能開啟健康之門: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
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程序。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
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
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品質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
唇白標記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記寒入脾經。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
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心氣推動血液執行,養神、養氣、養筋。
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
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
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
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屁。
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
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
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
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
此時適當的作用中有助於體內津液循環,喝滋陰潟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
人體經過申時潟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
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
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
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
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
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
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時三焦能通百脈。
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
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
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
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洩於明膽,聚而成精。”
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
“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
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
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
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
“人臥則血歸於肝。”
如果醜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援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
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xi7RImaFRs8iX3OysuUWj.O87qBKA--/article?mid=80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