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醫統大全 翼醫通考 望聞問切訂13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0 23:0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醫統大全 翼醫通考 望聞問切訂139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

 

《素問‧疏五過篇》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

 

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靈樞》云︰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

 

慎之至也。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

 

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

 

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

 

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

 

夜則惡寒,晝則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

 

陰陽交變者死矣。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

 

數問其情,以從其意。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

 

疾病所生,不離陰陽。

 

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唯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

 

且脈,人之氣血,附於經絡。

 

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

 

至於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蘇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

 

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

 

士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

 

吾平生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了然知疾之所在。

 

虛實寒熱,先定於胸中,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

 

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婦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

 

蓋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有異。

 

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鬱。

 

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好食辛者為肺病,好食酸者為肝虛,好食咸者為腎弱,嗜食苦者為心病。

 

此皆順應而易治。

 

若乃心病受鹹,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

 

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回生。

 

五十一難︰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

 

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者,外感也。

 

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証也。

 

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証也。

 

問其惡風,居露地,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証也。

 

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為內傷証也。

 

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

 

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小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皆內傷証也。

 

問其心下否,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証也。

 

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沖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皆內傷也。

 

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積痛不移者,血病;走痛不常者,氣病也。

 

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

 

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攣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

 

或好於善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於問也。

 

昔人喉間痛癢,諸醫不效。

 

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鳩,乃知鳩食半夏苗而貽毒,治以生薑而愈。

 

又如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

 

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

 

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遂愈。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4 06:08 , Processed in 0.1718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