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六 發渴53】
血虛則發渴,有瘀血則發渴,水虛亦發渴。
血虛發渴者,血為陰,氣為陽,血少則氣多,陽亢無陰汁以濡之,故欲飲水也,法宜補血,血足則氣不熱矣,聖愈湯,加天冬花粉治之,或當歸補血湯,加花粉苧麻根玉竹麥冬。
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於腎水,水與血,交會轉運,皆在胞中。
胞中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則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湯,亦治之,挾熱蓄血者,桃仁承氣湯治之,夾寒瘀滯者,溫經湯治之。
水虛發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雖由水穀所化,而其氣實發源於腎中,腎中天癸之水,至於胞中,循氣衝,隨呼吸,而上於肺部,肺金司之,布達其氣,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不渴也,若腎中之水不足,則不能升達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啟下焦之陰,以滋津液,地黃湯,加人參麥冬訶子,或左歸飲,加兒茶人參玉竹,三才湯,加知母治之,夫水津雖生於腎,而實布於肺,又有腎中之水津本足,而肺金鬱滯,不能散布,以玫水結為痰,咽乾口渴,宜小柴胡湯,通上焦之滯,使肺氣通調,則水津四布矣,又曰,津液雖生於腎,布於肺,而實賴胃中水穀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結,則津不生,三一承氣湯治之,胃中蘊熱,則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經肌熱,則津液被灼,人參白虎湯治之,胃中虛熱,則津不生,麥冬養榮湯治之。
上分三條,皆失血多有之證,與雜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氣不升者不同,參看可也,水停不化,常用五芩真武等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