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藥物-茯苓、茯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10:4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藥物-茯苓、茯神

 

茯苓︰氣味俱淡,性平。

 

善理脾胃,因脾胃屬土,土之味原淡(土味淡之理,徐靈胎曾詳論之),是以《內經》謂淡氣歸胃,而《慎柔五書》上述《內經》之旨,亦謂味淡能養脾陰。

 

蓋其性能化胃中痰飲為水液,引之輸於脾而達於肺,複下循三焦水道以歸膀胱,為滲濕利痰之主藥。

 

然其性純良,瀉中有補,雖為滲利之品,實能培土生金,有益於脾胃及肺。

 

且以其得松根有餘之氣,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斂心氣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瀉心下之水飲以除驚悸,又為心經要藥。

 

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斂抑外越之水氣轉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為止汗之要藥也。

 

其抱根而生者為茯神,養心之力,較勝於茯苓。

 

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附錄】 友人竹××曰︰“嵊縣吳氏一家,以種苓為業。

 

春間吳氏之媳病,蓋產後月餘,壯熱口渴不引飲,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餘往治。

 

病患面現紅色,脈有滑象,急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飲不效;繼用酸棗仁湯,減川芎加浮小麥、大棗,亦不效;又用歸脾湯加龍骨、牡蠣、萸肉則仍然如故。

 

當此之時,余束手無策,忽一人進而言曰︰‘何不用補藥以緩之’,余思此無稽之談,所云補藥者,心無見識也,姑漫應之。

 

時已屆晚寢之時,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痊矣。

 

’余將信將疑,不識補藥究系何物。

 

乃翁持渣來見,缽中有茯苓四五兩,噫﹗茯苓焉,胡為云補藥哉?余半晌不能言。

 

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線生機,皆可醫治。

 

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亦治汗出之主藥。

 

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可知心悸者汗出過多,心液內涸,腎水上救入心則悸,餘藥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鎮之。

 

是証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來,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其壯熱口渴不引飲、脈滑,皆有水氣之象,今幸遇種苓家,否則汗出不止,終當亡陽,水氣凌心,必當滅火,是誰之過歟?余引咎而退。

 

”觀竹××此論,不惜暴一己之失,以為醫界說法,其疏解經文之處,能將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見其居心之濃也。

 

湖北天門縣崔××來函云︰1930年,李姓婦,頭目眩暈、心中怔忡、嘔吐涎沫,有時覺氣上沖,昏憒不省人事。

 

他醫治以安神之藥無效,繼又延醫十餘人皆服藥無效,危險已至極點。

 

生診其脈,浮而無力,視其形狀無可下藥。

 

恍悟《衷中參西錄》茯苓解中,所論重用茯苓之法,當可挽回此証。

 

遂俾單用茯苓一兩煎湯服之,服後甫五分鐘,病即輕減,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氣爽,連服數劑,病即全愈。

 

後每遇類此証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引用:http://www.jklohas.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176:2010-05-25-06-51-20&catid=122:2010-05-25-06-49-40&Itemid=14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3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0: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