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補虛藥-黃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07:2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補虛藥-黃芪

 

黃芪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它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

 

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黃耆健脾益氣,且具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

 

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

 

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

 

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

 

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

 

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利痺等。)

 

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

 

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

 

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

 

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朮、升、柴,則補氣昇陽。

 

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托毒,治體虛癰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

 

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應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參、黨參相比較,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參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參,但益氣昇陽,固表內托,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參、黨參所不具。

 

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應用。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476&extra=page%3D3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3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16 , Processed in 2.3184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