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7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玳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23:5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玳瑁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1.《開寶本草》:玳瑁,主解嶺南百藥毒,人刺其血飲,以解諸藥毒。

2.《本草衍義》:玳瑁,生者入藥,蓋性味全也。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為器物者是矣,與生熟犀其義同。

3.《海搓餘錄》:玳瑁,產於海洋深處,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時時有之。取用時,必倒懸其身,用器盛滾醋潑下,逐片應手而下,但不老大則其皮薄不堪用耳。

【拼音名】 Dài Mào

【英文名】 Hawksbill Carapace, Hawksbill Shell, Hawksbill Turtle Shell

【別名】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

【來源】藥材基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將捕獲的活玳瑁倒掛懸起,用沸醋潑之,使其背部鱗片剝落,去除殘肉,洗淨。

【原形態】玳瑁,體長60-170cm。

頭部具對稱的鱗片,前額鱗2對。

鼻孔近於吻端,吻長而側扁,上頜鉤曲,嘴似鸚鵡,頜緣鋸齒狀。幼時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狀排列,隨著年齒的增長而逐漸呈平鋪狀鑲嵌排列。

頸角板短寬;椎角板5塊,中央有一明顯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塊,第2塊最大;緣角板每側各11塊,相鄰第2對肋角板處的緣角板開始排列呈鋸齒狀;臀角板2塊,其間有一縫隙。

腹甲前緣有較小的喉角板;兩側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間,均有1條隆起。

在腹部中溝兩側形成兩條明顯的棱嵴,每側甲橋處有4塊下緣角板,在腋、胯區尚有數塊小角板。

四肢扁平呈槳狀,覆被大鱗,前肢較大,具有2爪,後肢短小,僅具1爪。

尾短小,不露於甲外,背甲棕紅色或棕褐色,有光澤,綴有淺黃色小花紋,頭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黃黑色有褐斑。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及海南西沙群島等地。

【栽培】生活習性,棲息於溫、熱帶海洋中性兇猛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及海藻類等食物為主。

繁殖技術,春季開始繁殖。

產卵期,離水登陸,在沙灘上挖抗穴產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為2個月。

飼養管理,池養玳瑁水溫以23-30℃為宜,夏季每日換水1-2次。

冬季1-5天換水1次,池水食鹽的濃度以1.5%-2.0%為宜。

【性狀】性狀鑑別,本品呈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圓形板片狀,長8-24cm,寬8-17cm,厚1-3mm,中間較厚,邊緣薄似刀刃有不整齊的鋸齒狀。

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澤,半透明狀,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相同的不規則花紋,背鱗甲中間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顯層紋;內表面有條紋形成雲彩樣紋理。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

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等多種氨基酸;體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 ),肉荳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飽和酸,C16不飽和酸,C18不飽和酸,C20不飽和酸,C22不飽和酸,C24不飽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藥理作用】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調節細胞亞群的T4和T8陽性細胞,僅有微弱誘導作用。

【鑑別】理化鑑別

(1)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觀察,顯淡藍色綠色熒光。

(2)取本品燒之,有羽毛焦臭,爆鳴聲及閃光,不冒煙。

【炮製】刷淨泥土,用溫水浸軟後,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味甘;咸;性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定驚;清熱解毒。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抽搐;小兒驚癇;眩暈;心煩失眠;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注意】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

【附方】

(1)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 ,硃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

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

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 (《聖惠方》玳瑁丸)

(2)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DU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旬,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 (《聖濟總錄》玳瑁丸)

(3)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

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痘疹論》)

(4)預解痘毒,通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溫服半合,日三服。 (《靈苑宏》)

(5)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 (《飛鴻集》)

【各家論述】

1.《綱目》:玳瑁,解毒清熱之功,同於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時至寶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3.《日華子本草》:破ZHEN結,消癰毒,止驚癇。

4.《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摘錄】《中華本草》(中醫世家)

引用:http://www.huaxia.com/hxjk/zhyx/bcyf/2010/12/2210894.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09:43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