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660】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
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
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註〕:
此已下,辨趺陽之脈、少陰之脈也。
趺陽一名衝陽,在腳背上,去陷骨三寸脈動處,乃是陽明胃經之動脈也。
少陰一名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脈動處,乃足少陰腎經之動脈也。
趺陽、少陰,乃古診法。
越人以十二經雖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者,以寸口乃脈之大要會也。
然此法不行久矣。
設有危急之病,寸口脈不見,診此以決死生可也。
若在平時,總不如以關脈為趺陽,尺脈為少陰,更為愈也。
如趺陽胃脈遲而和緩,是胃氣不病,如經脈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按之無力,浮以候府,浮而無力,則為傷胃;沈以候藏,數而無力,則為傷脾。
詢之病者,特為醫下之所為,以致榮衛之氣內陷。
其先數脈變微,為脾弱也;浮脈仍浮反甚,為胃強也。
胃強則邪氣獨留,故大便 鞕,潮熱發渴也;脾弱則脾氣不運,故邪熱不能殺穀,雖飢不食,氣噫而快也。
醫者前後施治如法,而浮數之脈,自當遲緩如經,則飢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數脈終始不退,則生惡瘡也。
〔集註〕:
方有執曰:惡瘡與屎膿雖不同,其為血熱則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陽脈遲緩,妄下則有浮數之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