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146】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註〕:
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
傷寒當身疼,今身不疼,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
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
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
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今無但欲寐,身雖重,乍有輕時,則非少陰證,乃榮衛兼病之太陽證也。
脈雖浮緩,證則無汗,屬實邪也,故亦大青龍湯發之。
前條以脈微、汗出示禁,此條以無少陰證發明,蓋詳審慎重之至也。
此二條,承上篇首條、次條,中篇首條、次條,再揭太陽風寒兩傷,以為下篇榮衛兼病之提綱。
後凡稱太陽中風傷寒,涉於榮衛同病者,皆指此二條而言也。
〔集註〕:
方有執曰:大青龍湯,一則曰主之,一則曰發之,何也?主之者,以煩躁之急疾,屬動而言;發之者,以但重之沈默,屬靜而言也。
喻昌曰:無少陰證,「但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指明。
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
又兼風因可審,所以力驅其在表之風寒而無疑也。
若脈微弱,身重欲寐,則內顧少陰且不遑矣,敢發之乎?又曰:細玩二條文義,傷風脈本浮緩,反見浮緊;傷寒脈本浮緊,反見浮緩,是為傷風見寒,傷寒見風,兩無疑矣。
又當辨無少陰證相雜,則用青龍,萬舉萬當矣。
故脈見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少陰病脈必微細也。
方氏註:泥「弱」字牽入中風之脈,陽浮陰弱為解。
不思中風之脈,以及誤汗等證,太陽上篇已悉,此處但歸重分別少陰,以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合為表裏,其在陰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藏者有之。
況兩感夾陰等證,臨病猶當細察,設少陰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
故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徑用青龍之猛劑,立剷孤陽之根乎!魏荔彤曰:身重一證,必須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則屬少陰,誤發其汗,變上厥、下竭者,少陰熱也;變筋惕肉瞤者,少陰寒也。
其犯誤汗之忌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