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溫病方 寒解湯】
或問︰此湯為發表之劑,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連翹、蟬蛻,何以能得汗?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診脈不真,審証不確耳。
果如方下所注脈証,服之複杯可汗,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
蓋脈洪滑而渴,陽明府熱已實,原是白虎湯証。
特因頭或微疼,外表猶似拘束,是猶有一分太陽流連未去。
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而複少用連翹、蟬蛻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太陽作汗而解。
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
況石膏性涼(《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即涼也)味微辛,有實熱者,單服之即能汗乎?
曾治一少年,孟夏長途勞役,得溫病,醫治半月不效。
後愚診視,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語不省人事。
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日仍溏便一兩次。
脈浮數,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
因此証目清白無見者,腎陰將竭也。
手循衣摸床者,肝風已動也。
病勢之危,已至極點。
幸喜脈浮,為病還太陽。
右寸浮尤甚,為將汗之勢。
其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
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
此証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汗何由作?當用大潤之劑,峻補真陰,濟陰以應其陽,必能自汗。
遂用熟地、玄參、阿膠、枸杞之類,約重六七兩,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一日連進二劑,即日大汗而愈。
審是,則發汗原無定法。
當視其陰陽所虛之處,而調補之,或因其病機而利導之,皆能出汗,非必發汗之藥始能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