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佩衡醫案-虛寒胃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8 07:4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佩衡醫案-虛寒胃痛

 

徐××,男,年四旬餘,雲南省大姚縣人,住滇南個舊市。

 

1923年10月來昆明治病,就診於余。

 

詢及由來,悉知患心胃痛證已二十餘年,經中西藥物屢治未效,近則病情日見增劇,形體消瘦,面容不展。

 

胸膈痞脹作痛,兩脅滿悶不舒,脘腹灼痛,痛極則徹於胸背,固定不移,從心下至臍腹窿起板硬如石,按之亦痛,腰背如負薄冰,餓懍而寒。

 

時而泛酸 上衝咽喉,嘔吐黃綠酸苦誕水,心中嘈雜,知饑而不能食,唯喜燙飲,飲而不多。

 

大便乾結難解、小便短澀,手足不溫,少氣無力,入夜難寐。

 

舌淡苔白滑膩,脈來沉遲,息間僅兩至半,且短而弱。

 

良由病久陽虛,真火內衰,陰寒內結,脾陽不運,無力以制水邪,肝鬱不舒,挾寒水上逆犯胃淩心。

 

陽虛為病之本,寒水泛溢為病之標,乃本虛標實之證,法當扶陽溫散寒水之邪治之,先擬烏梅丸方一劑。

 

附片100克 乾薑30克 桂尖30克 細辛10克 黃連10克 焦柏10克 當歸25克 川椒3克(炒去汗) 黨參3克 烏梅2枚服上方,痛稍減,嘔吐酸苦水已少。

 

此病歷經二十餘載,根深蒂固,邪實而證頑矣,欲除病根,非大劑辛溫連進,方能奏效。

 

以余多年臨床體驗,此證每於服藥之後,或見脘腹增痛,或吐酸、便瀉、小便色赤而濁等徵象,可一時有所表露,此乃藥與病相攻,驅邪之兆,若藥能勝病,猶兵能勝敵,倘畏懼不專,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也,何以克服!古云: 「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余將此理告病者,務期早除痛苦,渠則嚴然信守,遂以吳萸四逆湯加味治之。

 

附片150克 吳萸18克 乾薑60克 上肉桂18克(研末,泡水兌入) 公丁5克 茯苓30克 白胡椒3克(研束,兌服) 甘草15克服藥後果如余言,一劑則痛反較增,二劑則腹中氣動雷鳴。

 

三劑則湧吐大作,吐出黃綠苦水盈盂,吐後胸胃痞脹舒緩,白滑苔漸退。

 

更照原方附片量增至200克,每日一劑,連進十劑,愈服越見吐,痛不減反有所增之勢,小便色赤, 但較長,已十餘日不大便,診視則白滑苔已退盡,但舌本透白而無血色,脈轉緩和稍有神,仍喜滾飲而畏寒,正邪交作,勢均力敵。

 

仍照前法,再進不怠。

 

擬方白通湯加上肉桂。

 

白附片300克 生鹽附子150克乾薑150克 蔥白9莖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連服二劑,大便始通,色黑如漆,腹痛,痞硬稍減,能略進飲食。

 

再服數劑,大便則暢瀉,色黑綠,臭不可當,脘腹疼痛及痞硬頓失其半,胃逆作酸已減少。

 

此陰寒潰退,元陽漸復。

 

照原方去蔥白加茯苓30克,砂仁15克,白朮30克,甘草18克。

 

連進數劑,大便由稀而溏,色漸轉黃,飲食漸增,舌質已略顯紅潤之色,脈沉細一息已四至,腹中痞硬已消去八、九,唯胃脘中仍感灼辣疼痛,時而吐酸水一、二口,復主以烏梅丸方。

 

服三劑,吐止痛減,食量增加,背寒肢厥已回溫。

 

唯形體枯瘦,正氣未充,精神尚差,胃中尚時而隱痛,繼以桂附理中湯加口耆,並兼服烏梅丸,每日三丸。

 

每服均見好,連服十數餘劑而愈,體健如常。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2:17 , Processed in 0.437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