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9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7: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剝卦-釋爻辭-47


四爻居中上。


乃為膚。


剝雖為?。


而害切膚。


總以不得安居。


而有傾危之慮。


不曰身曰膚者。


言在表之害。


且與?切近黏連。


膚傷身亦及難。


是稱表。


且賅裏矣。


或曰膚。


猶淺也。


淺則無容。


亦不足護其體之意。


且?之用。


為安護耳。


膚既剝矣。


尚何?之貴哉。


又凡稱以者。


明其由也。


以足以辨以膚。


皆言其害由于所剝。


非僅剝其足辨與膚也。


故曰以。


而不曰之足之辨之膚也。


蓋明其害不止于足辨與膚耳。


害及于?。


且連?之所載。


其由則發于所剝之足之辨之膚耳。


是以膚者。


言所剝切體。


不止于膚。


而全身亦危矣。


或又謂剝?以膚。


乃以膚剝?。


是誤也。


以膚剝?。


害猶止于?。


若今之凶。


非?之謂。


乃?上之所載也。


載人則傷。


載物則敗。


失其功用。


奚以稱?。


是剝之。


即毀之也。


故不免于凶。


六四當亨而剝。


已無可守。


故不曰蔑貞。


象曰。


剝?以膚。


切近災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也。


言六四剝及膚。


?已全毀。


身無所託。


實切近之災。


全體之害。


不可幸免者也。


在卦例。


六四以得九三為吉。


得初九為和。


今接六三。


又與初六應。


皆為重陰。


坤雖厚載。


必順承乾。


始成其用。


今上下重陰。


是不能載物。


而彊加之。


必生危殆。


如以敝朽之具。


置之不用。


尚可撐持。


一遇重載。


鮮不傾倒。


此?之所以為剝也。


明哲之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7: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剝卦-釋爻辭-48


遠之不遑。


尚敢利用之乎。


以身試險。


其害必切近。


而無可避免也。


剝卦六爻。


三凶三吉。


而六四最不利。


以重陰在中也。


初二爻雖凶。


尚有可守。


故曰蔑貞凶。


六四其害切身。


不遑退避。


故最急。


然君子知幾。


達人先豫。


明剝道之不可進。


則固守六三之用。


以保其無咎之占。


三四皆人爻。


人道所存。


固其微陽。


畜其潛德。


則至六四。


不致于切膚之災。


且可因六五之順承。


以達上九之得利。


此在乎知時善動。


趨吉避凶也。


易辭所示。


皆為君子言。


智者明之。


愚者昧焉。


爻辭雖簡。


實含有深意。


望讀者勿忽耳。


六五。


貫魚。


以宮人寵。


無不利。


宣聖講義此剝六五爻辭也。


六五在正位而為陽。


雖屬陰爻。


陰加于陽。


與六三相似。


猶非重陰。


且得近陽。


其德異于以下各爻。


其志亦不比于群陰。


有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之想。


雖陰而能居領率之地。


雖柔而能有貞固之思。


此爻辭以比于宮人得寵。


而居正位也。


貫魚者指群陰為魚。


而六五率之。


如貫串也。


魚以水為諧樂。


陰以陽為親和。


六五近陽。


故取魚為喻。


近陽者志不相妒。


則陽猶得與周旋。


而不即剝。


陽不剝。


則正道不亡。


故無不利。


以六五為艮中爻。


能體順止之德。


而成匡助之功。


使君位不危。


妃德媲美。


是雖以宮人寵。


不為不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7: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剝卦-釋爻辭-49


此言君子出處之間。


苟能徇艮止之義。


乃得坤順之助。


剛以柔進。


陰以陽成。


則二者互益。


而皆不受剝脫之害也。


象曰。


以宮人寵。


終無尤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


以見六五之無不利所由來也。


六五之道。


在能順以止。


其初有若不正。


其終可免愆尤。


此宮人得寵之象。


君子于此。


宜自審其所合矣。


上九。


碩果不食。


君子得輿。


小人剝廬。


宣聖講義此剝上九爻辭也。


凡卦上爻為極。


位極則道窮。


窮則數變。


而剝上九。


尤為明顯之例。


全剝皆陰。


唯上爻為陽也。


上爻雖止一陽。


而其位當極。


其用必變。


變則反。


反則復。


是剝之上九。


即變為復之初九也。


全卦之用。


至此已恰相反。


陽之消反為息。


陰之進反為退。


是君子之道。


反窮為通。


一陽永生。


群陰以折。


天之道也。


數不終剝。


道不終窮。


陽不可亡。


陰不可長。


人之道也。


故上爻在他卦。


道或不能用。


而在剝。


則反著其用。


天人相得。


時位往復。


窮則變。


變則通之謂也。


夫一陽在上。


生機所寄。


猶木之留碩果。


以存其生生不息之仁。


故取為喻。


不食者。


明其為生用。


不欲毀于口齒。


以傷其核仁也。


且碩果僅存。


其貴重可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8: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剝卦-釋爻辭-50


而群陰相避。


其免于侵食可知。


故曰碩果不食。


明其重在生也。


艮止也。


止于上。


而反垂于下。


陽之必復。


生之不絕。


于此碩果。


已可預卜。


不以食為尚也。


凡果之天道。


非為食而生。


而人則以食為志。


上九天爻。


天道所存。


故不食。


亦天數自然之序。


非禁之也。


君子得輿二句。


明上九之用。


與全卦反也。


剝以害君子。


利小人。


唯上九則否。


故君子反有得。


小人則終剝矣。


輿者載物之具。


本坤道厚載之德。


君子以德載民。


民亦載之。


故曰得輿。


又輿者眾也。


上九以一陽領眾陰。


今反而復于下。


是將以載眾也。


而眾亦安附之。


則得輿。


亦可謂之得眾。


得眾則位固民安。


此得國之喻也。


廬者所居也。


群陰戴一陽。


如屋之有廬。


以避風雨。


今陽將反復在下。


是成剝廬之象。


明其不克自安處也。


不自安處。


唯附于君子以圖存。


正小人道消之時也。


故曰小人剝廬。


言剝之害君子。


至此且反害小人。


天道無常。


往者必復。


此之謂也。


象曰。


君子得輿。


民所載也。


小人剝廬。


終不可用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


而明剝之極必復也。


剝以陽浮于上而剝。


一旦向內。


自潛轉而下。


則為復。


復則陽息。


而陰漸消。


此生殺之機。


成敗之數。


雖由天道。


亦關人事。


蓋剝之至。


非一朝一夕。


而復也。


亦以漸。


合二卦之象觀之。


則明其故矣。


人事苟見先幾。


不待其至。


則能早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8: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剝卦-釋爻辭-51


更因其復而預迎之。


亦得早申。


申與解者人也。


人力不至。


唯聽諸天。


必待氣之自變。


此上九爻辭。


就天道言之也。


君子得輿。


民情所附。


如車載物。


兩成其用。


君子得眾以自重。


眾得君子以自存。


猶物之于輿。


輿不虛而物以達遠。


正如道之行也。


必假文物以為載。


文物則屬諸有德位之君子。


若非君子。


道不虛行。


小人剝廬。


失其托蔭。


不可再留。


故曰不可用。


以剝已久。


至上九始極。


故曰終。


廬者身所寄。


而非公諸民也。


與輿相反。


輿志于行。


廬志于止。


輿載其眾。


廬覆其私。


此君子小人復剝之義。


皆相對。


故至此。


小人道消。


君子道長。


易言之。


君子得眾。


而小人失人心。


小人不可用。


而君子克行其道。


皆兩兩相校而可見者。


天道已變。


世道且新。


以後則屬復卦之運。


七日來復。


天心自明。


人心亦可知。


是在君子善于體認也。


原注以國破家亡。


小人失恃。


釋剝廬二句。


其意深刻。


足資警惕。


幸有君子。


猶可依憑。


世道之不亡。


人道之不滅。


終賴有此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8: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2


復卦震下坤上宣聖講義易卦以剝復二卦交替之間。


最為重要。


次則夬垢。


剝復為陰消陽息。


夬垢為陽消陰息。


一陰一陽。


一消一息。


乃易卦變動之樞紐。


全易六十四卦。


莫非由此陰陽消息推衍而來。


而剝復夬姤。


卻為之首。


夬之于垢為消。


剝之于復為息。


復又易道最重大之數。


以易教重陽也。


故復卦實為全易生機之所在。


亦天地人物生意之所託。


唯人道為尤重焉。


以人道在中和。


取仁厚。


與天地兼生殺者略殊也。


夫此四卦。


居變易之衝。


當生化之始。


其可言者。


于卦象固已甚明。


而最宜注意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9: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3


則為八卦方位。


伏義卦位。


上乾下坤。


乾之左為兌。


右為巽。


坤之左為震。


右為艮。


此人所知也。


而姤之一陰。


即夬所有上六。


復之一陽。


即剝所有上九。


人或未盡明。


蓋夬為兌乾。


垢為乾巽。


一兌一巽。


皆繫于乾。


澤天夬。


變為天風垢。


實由乾之自下上耳。


換言之。


即倒置夬而成姤。


故二卦恰相反。


夬之上六。


倒則為姤之初六。


乾未易。


而卦已殊。


左右既移。


而陰陽消息已反。


此數之加減。


位之升降。


而莫不由于氣之盈虛也。


故姤為夬之反。


而陰則由消而息矣。


剝與復亦如是。


剝以艮坤。


復以坤震。


二卦皆繫于坤。


一艮一震。


一左一右。


一交坤則互變。


坤雖未易。


而上下已移。


故剝倒置即成復。


復與剝遂相反。


復之初九。


即剝之上九。


中經坤而反上為下。


而陰消陽息矣。


自艮交坤。


為陰之極。


至震則一陽生。


坤震合為復。


言陽始反也。


陽出于地而為震。


故曰震。


震之初九。


即艮之上九。


以坤所受者祇艮耳。


文王卦位。


艮震相連。


而艮坤相對。


坤艮本有易位之數。


以皆屬土也。


艮既接震而交坤。


是艮之變震。


亦與坤有關。


震為木。


東方也。


後天五行之首。


木非土不生。


艮坤實所生養者。


故復之成。


實由坤艮之變。


此先天後天卦位可見者也。


由此言之。


剝之變復。


必資坤土。


氣之返還。


德之生育。


道之根原。


數之轉代。


皆必本于坤厚。


人道近地。


先師于坤。


陽宜蓄藏。


先法諸復。


故道在靜止。


脩養之基。


艮為止。


坤為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9:2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4


不止不靜。


則氣不復。


生不久。


而性命不固。


此聖人教人止靜。


以生育其身。


而復于道也。


德在中和。


性命之本。


艮坤為中土。


秉中和之用。


不中不和。


則本不立。


用不全。


而災害必至。


此聖人教人中和。


以盡其德用。


而復于仁也。


是復者。


內有反本復始之道。


外有克己復禮之仁。


其為用亦大矣哉。


故講易至復。


非徒數也。


實原于道。


道者一陰一陽。


實推于德。


德者一性一命。


性命陰陽。


乾坤剛柔。


而人兼之。


故近坤而望乾。


體剛而用柔。


返誠而達德。


致中和而底于止靜。


而後克正性命。


保合太和。


元亨利貞。


以至于乾元。


蓋復之初九。


非限于一陽也。


進而至于乾。


此方始發軔耳。


體乎坤而進于乾。


則天地合其德。


陰陽合其道矣。


是復之繼剝。


乃治亂之機。


吉凶之紐。


仁不仁之界。


所謂一反復也。


剝為亂。


復則治。


剝為凶。


復則吉。


剝為不仁。


復則仁耳。


蓋孚天地之心。


啟陰陽之橐。


君子以之自脩。


聖人以之明德。


此古人所重視也。


夫豈數之推衍已哉。


復之關夫世運固矣。


而最切近者。


莫如脩養。


易言脩養。


以坎離既濟為工夫。


以地雷復為竅要。


以乾元為指歸。


此係大綱領。


復之所重。


全在反剝。


剝則隨物俱盡。


復則回生不窮。


故剝為凋傷。


復為生息。


生生不已。


必基于復。


一陽在下。


生乃不窮。


此天地生化之機。


必在春前也。


剝猶秋殺。


復則春生。


陽氣初凝。


萬物始娠。


下為震。


震動也。


動則為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9: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5


娠必因陰。


猶胎在母腹也。


坤為大母。


震為長男。


生育之道。


于茲可見。


以脩養言。


則為保合太和。


孕育真元。


術家謂之養其元氣。


使凝固而不散失耳。


養氣之功。


端在止靜。


不乖于艮坤之德。


唯止乃行。


唯靜乃動。


唯艮坤乃能出震。


此須體卦位。


而明其序例之要者也。


易本包含萬有。


道功固在其中。


而復卦尤為顯著。


復之所以得名。


亦由是義。


易逆數也。


復反復也。


逆則奪造化之用。


反則達本原之功。


乃脩道所重者。


明乎此。


則一切道書可廢矣。


大哉復乎。


純陰中一陽來復。


其意足深長思矣。


昧者不知陰極陽回。


而欲于陽中求之。


是所得非陽乃陰。


非復乃姤。


姤乃順下。


尚何返乾之望。


學者須從伏義卦位。


左右升降之數。


細細體會。


方知順逆反復之義也。


復卦象。


五陰一陽。


陽居初爻。


陽升陰降。


陽長陰消。


雖有爭競之嫌。


卻得和平之道。


以陰盛當衰。


降而自貶。


不與陽爭也。


陽乃得而代之。


故雖一陽在下。


有駸駸日上之勢。


而能漸復其初也。


初指乾元。


一陽既始。


五陰漸退。


則返于乾。


故曰復。


言機雖微。


而所造甚大也。


五陰一陽之卦。


如謙豫比師等。


皆以陽不得勢。


不能歸乾。


唯復則以陽在下。


陰無以間之。


能有返乾之日。


此復之所以為重也。


復剝相反。


而剝為消。


復為息。


故剝去乾日遠。


不得久存其陽。


此生機之將盡也。


復以陽之息。


得震動之力。


日進無已。


生機愈弘。


天地好生之功。


亦可于復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0:1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6


此陰陽推遷變易之所至也。


上坤下震。


雷起于地。


上靜下動。


龍發于淵。


外有厚重之德。


內含精進之功。


遠期行健之道。


近挹載物之才。


上下相孚。


內外相得。


柔而能正。


剛而能順。


天地不自閟其道。


故喻之于復象。


而見之于春先也。


復卦與垢對。


前已言之。


姤為陰長陽消。


時當五月。


陽盛當衰。


不得與陰爭。


故姤由陽變陰。


而日就于坤。


與復恰反。


復以陽長。


萬物化醇。


時當冬月。


元氣潛蒸。


故復之象。


如梅花對霜雪。


而先得春意也。


物經秋殺之餘。


繼以冬寒。


凋零殘敗。


生機殆絕。


而不知地中之陽。


方滋正長。


因冬至之時。


陽回于下。


葭管初飛。


靜中息動。


此地雷復之象也。


雖不聞雷。


而潛氣自發。


天道所啟。


地不得不順承之。


此動在靜極也。


坤靜而震動。


靜之動。


外不見也。


動乃生。


生乃化。


此變易之所由生也。


吾人于靜極中。


自覺元氣衝動。


而生機忽來。


此正復之象。


而必在能靜之後。


故復自坤出。


非靜有所動。


乃靜極而內動也。


外靜內動。


動仍靜也。


若動而不靜。


則陰氣又生。


性命不得正矣。


天地之機漸進。


而萬物之生漸明。


以十一月之復。


生陽即行。


必待春風而後繁育者。


內動而漸進故也。


梅花固早。


究異他卉。


不得視為元氣已外洩。


而忘復之一陽在下也。


陽者生之源。


育之不充。


則生不暢。


此天地經冬至春。


需時甚久。


唯其遲遲不發。


正以蓄之待時。


而生機未嘗一日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0: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總釋象例-57


故剝之至復。


賴坤之育。


坤雖重陰。


陽自隱于中。


至復而後見耳。


重卦皆含陰陽。


乾自有陰。


坤自有陽。


此觀象者所當知也。


復卦繼剝卦。


係周易之序。


以物不可終窮。


窮極反通。


故受之以復。


此義也。


天道如是。


人道亦然。


窮通往復數也。


而人情亦隨之。


過勞求逸。


過憂求快。


一反一復。


其情始調。


此剝盡而復也。


剝為剝落。


復則培植。


剝為殘傷。


復則養息。


天地之大。


猶不可過。


況其下者乎。


剝雖害物。


物不可終絕也。


則復之續剝。


數也。


亦情也。


譬之四時。


冬春相續。


物乃不盡。


天道既見。


人生亦暢。


設久冬不春。


世間尚有人類哉。


冰雪之區。


長年不暖。


生物既?。


人類亦微。


此明證也。


復之為道。


乃見其大。


榮枯肉骨。


復之仁也。


振瘁繁衰。


復之義也。


因時而至。


先天而明。


反其前規。


啟其後法。


此復之有功于道也。


天地之道。


一生一殺。


一敗一成。


此不可免者。


人謂天地不仁。


乃以剝殺物。


而不知其義也。


至冬寒之時。


又以復見其仁。


是不剝。


則復無以見。


復之于剝。


猶一道而二用耳。


生殺也。


仁義也。


以時制宜。


天無所愛憎也。


功過也。


反正也。


因事為用。


易無所予奪也。


故有剝必有復。


復所以濟剝之窮而已。


有秋必有春。


春所以續秋之令而已。


非天道有所為也。


數自至焉。


時自化焉。


此芸芸眾生。


率來往于剝復之間。


春秋之序。


自生自化。


而不復知也。


唯君子能知之。


順時而不貪。


則繁華無過。


畏天而自勉。


則勞瘁可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1: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彖-58


此雖處剝不見其窮。


至復不矜其亨也。


陰陽之變。


有德以勝之。


氣數之來。


有道以濟之。


則天道在吾身。


而復可由己出。


所謂克己復禮為仁者。


正在明乎情。


而惕于數。


保其性。


而安于命耳。


復道最關脩養之事。


故並及之。


願讀者詳繹其未盡之義也。


復卦之名。


以行而返。


行則為動。


返則為轉。


動轉之中。


氣數以漸變。


終始不忒君子所勉。


蓋復以五陰一陽。


陽下而上升以返于乾。


其行如客之還家。


故曰復。


復從彳或?。


皆取行動義。


行動而能還其所也。


返于其舊。


不差忒也。


剝去而復來。


去者日遠。


來者日近。


故復曰來復。


不徒陽之長也。


天地之道。


亦由復焉。


此復道之所以為大也。


占文反返一字。


反即返。


又作背講。


與往相對。


以往向前。


反則背也。


天地之數。


本為環行。


無往不復。


故在人為返。


在天為進。


返即進也。


往而不已。


復至原所。


此名返。


然非久于其處。


則無地非往。


是名進。


無地非返。


是名復。


如一歲言。


冬返于春。


亦即冬往于春。


日未易也。


而氣候變。


是往返異名。


為陰陽言也。


而易重陽。


故復獨指陽。


不然姤亦復也。


一為陽返。


一為陰返。


而復姤異名者。


獨重陽也。


此命名之微義。


易之本旨也。


復。


亨。


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反復其道。


七日來復。


利有攸往。


宣聖講義此復卦彖辭。


言全卦之用也。


復以陽得時而上行。


剛得勢而外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1: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彖-59


故亨。


言能通達遠近。


無所滯也。


雖五陰在上。


不為敵而為朋。


本諸坤得朋之象。


得朋則多助。


是以無咎。


復以來復為用。


有復必先有往。


有來必先有去。


故有出入反復之行。


出入者。


既入復出。


入于內而出諸外。


五陰在外。


其動也以漸。


故曰無疾。


不可急進也。


疾又通嫉。


陰順于陽。


不相嫉忌。


則陽起于下。


不遽犯上。


以成其無疾之德。


是二者相和。


而俾復遂其道也。


反復其道。


一指卦言。


一指爻言。


卦由剝反。


為陽反陰。


爻由陽反。


為下反上。


以陰降陽升。


兩者反行。


陰反為陽。


降漸化升。


是爻亦反也。


反則復。


復則歸于乾。


此全卦以反復為大用也。


道猶路也。


即升降上下之路。


天地之氣所自至。


生化之德所自見。


不有道路。


將無以齊之于一。


納之于環。


此雖反復。


而不得須臾離斯道。


出入為賓主言。


反復為上下言。


實則同也。


不過出入指其行。


反復指其道。


行者有跡。


道者有則。


復自兼之。


故能成其復。


五陰以類聚。


而不與陽爭。


乃出入遂志。


反復獲道。


此天地之定序。


陰陽之至德。


非人力所為也。


故同于道焉。


七日者。


數也。


爻六位。


過此則復于初。


此天地循環之例。


亦氣數之合也。


而七日來復。


計其時也。


時序不忒。


以成其道。


天地尚不違。


而況其下者乎。


故七日者。


復之期也。


因復有期。


而道有則。


剛動而得時。


行漸而通于遠近。


故利有攸往。


言其行之宜也。


四德兼亨利。


行之象也。


震起于下之謂也。


陽得時而升。


剛乘勢而動。


欲其不往。


不可得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1: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彖辭-60


彖曰。


復亨。


剛反動而以順行。


是以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反復其道。


七日來復。


天行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


明復道之大也。


剛反動而以順行。


言復自剝反于下。


以艮易震。


陽自下上為順。


前反後順。


動而上行。


陰隨與化。


得坤之順承。


是復之反。


不為過。


且合道也。


故能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無疾則不害。


無咎則有利。


以群陰在上。


本易成疾咎之禍。


而復免之者。


因其順也。


坤道而育震德。


陰養其陽。


柔裕其剛。


雖志不同。


而勢不與爭。


道不一。


而情不可離。


如母于長子。


克遂其保育之恩。


從子之義。


此固天地消長之數。


亦即易道抑揚之旨。


讀者宜細體會之。


反復其道。


七日來復。


天行也。


明天道即乾道。


乾所謂天行健者。


即此陽也。


陽日行而不息。


去而仍至。


往而仍返。


以成其道。


而數限于七。


此天行之所以悠久。


而氣數之所以循環也。


設去者不至。


往者不返。


天地不終歲盡矣。


生化不終期絕矣。


更何悠久無疆之德哉。


故循環乃不息之本。


反復乃悠久之原。


天地不能自違。


下之者。


亦莫能自外。


終則有始。


剝則必復。


道之見也。


故曰天行。


明其為天道。


不可悖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也。


係指下卦震言。


震一陽。


剛也。


動而上。


長也。


動則必升。


上則為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1: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彖辭-61


而陰不與爭。


且育成之。


是以利有攸往。


即朋來無咎。


出入無疾之效。


得朋而出入隨所欲。


其利可知。


人之出行所需者。


在此也。


內剛外順。


得道多助。


此生成之功。


化育之德。


所自見也。


其利大矣。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語。


最精湛。


復上坤下震。


地道啟木。


以時言之。


冬寒生春。


陽者生化之主。


故帝出于震。


震為長男。


乾為大父。


坤善順承。


為欲成乎乾也。


天地生化之道。


由乾坤之相慕以始之。


相和以成之。


相成以終之。


復者。


慕之見。


和之初。


成之基也。


陰眾而不疾陽。


陽剛而不忤陰。


志之相慕。


情之相和。


道之相成。


可知矣。


而生化于是始矣。


萬物從茲萌芽矣。


天地之心由是可見。


不獨氣數循環不已之謂也。


陰陽消息。


端在于幾微。


復者幾微之象。


外未顯而內已萌。


形未昭而神已至。


此復之象。


實天地之機紐也。


天道難測。


因復足以知之。


聖人制易。


因復乃以著其例。


蓍龜明神。


因復乃以得其數。


脩養見性。


因復乃以達其道。


此復之所以稱為能見天地之心也。


宗主附注復彖辭天地心一語。


關乎內功。


與既未濟二卦相印。


以剝由未濟來。


復則可成既濟。


其至也。


為泰為乾。


其反也。


成否成坤。


故稱為見天地心。


剝極不復。


天地同盡。


生化俱絕。


唯其復也。


天地悠久。


生化無疆。


人生脩短。


亦當如是。


師復之道。


以時反于真元。


則壽命無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2: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象辭-62


與天地同紀。


讀者宜細悟之。


象曰。


雷在地中。


復。


先王以至日閉關。


商旅不行。


后不省方。


宣聖講義此復卦象辭。


釋卦象之義。


以明人道應天時也。


復返也。


返本復始。


以潛于下。


藏于內。


而後足以育其真元。


發為生氣。


故復猶伏也。


雷在地中。


非至二月不嗚。


復之時。


方伏于土中。


以蓄其氣。


冬至之日。


陽雖生而猶潛。


氣雖動而猶藏。


此來復之時。


外猶靜寂也。


唯日短促。


唯氣寒凝。


唯物枯落。


此嚴冬之候。


一切在靜息中。


不可遽發。


以聽其滋育。


順其休養。


固天道也。


人亦不能違焉。


故當雷入地下之際。


適為日行南極之時。


萬類蟄藏。


以契天道之復。


而先王亦于是時。


閉關自息。


不任交通。


商旅不使遠行。


官吏不省方域。


以志于內。


而同于天道。


潛養其德。


深息于道。


以孚于復。


故曰復猶伏也。


返本復始。


不逐于外也。


至日者。


指冬至節。


以日南至晷極短也。


彖辭言利有攸往。


此又言閉關不行。


說者疑之。


不知彖辭為人言。


象辭為政言。


彖辭以復志在行。


為將來言也。


象辭以復道在藏。


為現時言也。


故彖辭有出入無疾之語。


明其進行不可迫也。


在卦象上為坤。


坤德靜順。


無成有終。


下為震。


震雖志于動。


而以一陽之微。


難勝五陰之力。


則雖欲速。


不可得也。


陰固不與爭。


其如陽之力薄何。


政令閉關不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2: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象辭-63


原欲養其力而蓄其勢也。


天道冬窮。


日南至。


雖自此以後。


漸向北行。


實猶相離不多。


氣候寒。


地面冷。


雖欲發動。


時有未至也。


故閉關不行。


時為之也。


非欲禁之。


萬物都寂。


人亦以安于所居為宜。


此當復之時。


仍在伏藏中也。


大抵復卦取坤震之合。


震起于下。


坤靜于上。


其志不同。


中爻亙坤。


仍以靜順為重。


此人道所先也。


譬之時令。


自冬至一陽初生。


時未暖也。


必待三陽交泰。


而後天下同春。


雷在地中。


不得自鳴。


必待雷天大壯。


而後雷乃發聲。


此皆有一定之序。


不可亂也。


是以人道在順時制用。


陽不可早瀉。


則養之務密。


剛不可輕用。


則藏之務深。


此固天道。


實亦性命之正也。


學者無眩于來復之亨。


而急求見用于外。


則能充復之大用也與。


復卦全卦。


重在一陽來復。


而于五陰之調協。


亦宜注意。


蓋二五中位。


三四中爻。


皆陰也。


陰靜陽動。


陰降陽升。


陰退陽進。


二者相違。


最宜調適。


天道則外順于陰。


內蓄其陽。


不與陰違。


而克成其陽。


故陽能滋長。


陰不害之。


設使陽不自潛。


早發于外。


一線生機。


必為群陰所陷。


則天地又歸于剝矣。


君子體天道之精。


用坤德之靜。


固守于內。


不問其外。


以待陽之長。


陰之消。


此不獨政令為然。


而切身脩養之道為尤要。


閉關者。


不外瀉。


不行者。


不求通。


不省者。


不遠務。


自安閉塞。


以育其真。


此脩己立身之要道至德。


而君子所以自成也。


夫復雖合時為冬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3: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爻辭-64


而凡在剝極之世。


陽微之秋。


正氣難存。


邪說方盛之際。


皆當體復之道。


推復之用。


返求諸己。


誠而弗失。


近保其真。


育而弗用。


雖外多故。


而心不灰。


時已窮。


而德可久。


此以人順天之道。


不因物而喪其真也。


故世道靡常。


君子長泰。


為其能復也。


克己復禮。


仁之本。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在天為陽。


在人為仁。


仁道之充。


天下同泰。


此君子之脩不獨為善其身已也。


故觀復之用。


先王之政。


足以覘君子之行矣。


初九。


不遠復。


無祇悔。


元吉。


宣聖講義此復初九爻辭。


明復卦之大用。


及其吉凶也。


復以陽復為用。


初九一爻。


為全卦生機所託。


即全體大用所始。


雖在下位。


當視為主爻。


為其克主持全卦之用也。


復在後天。


本震之德。


震之初九。


即復初九。


帝出乎震。


乃後天八卦之序。


道始于復。


乃後天六十四卦之序。


此義人多未察。


復之為用。


因帝出之義。


致來復之功。


即在此初九一爻。


誠以全卦五陰一陽。


陽動于內。


與八卦之震。


二陰一陽。


陽出于下者。


正同。


八卦震三位。


以一陽出于二陰。


復則六位。


以一陽生于五陰。


其艱易又少有別。


其行進遲速。


沖舉緩急。


各有所殊。


故以震言。


為帝出。


為其得權也。


以復言。


為道始。


為其先時也。


得權者王。


先時者仙。


二者有主客之異。


人天之分也。


然在震卦。


重為二陽。


上下分布。


其勢得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3: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爻辭-65


故其來虩虩。


其力充也。


而復則局于五陰。


其勢猶孤。


故其進以漸。


其力有未足也。


在初九爻。


本震之道。


行復之功。


固為時宜。


不過上有坤厚之積。


未驟得乾健之行。


其所用舒徐。


其所行?趄。


道所當然。


數所應爾。


此學易者所宜知也。


觀于不遠復二語。


則可見聖人示教之微意焉。


不遠者。


指一陽在下。


由坤而出。


坤上接艮。


艮之一陽。


經坤而為震。


其道不遠。


一也。


由後天八卦序位言。


震前即艮。


艮為終。


震為始。


終始不斷。


一消一息。


往者即復。


其時不遠。


二也。


由本爻言。


陽在內。


而陰在外。


復于初者。


待于終。


其進不遠。


三也。


由上下卦言。


內震外坤。


坤靜震動。


兩相推盪。


一動輒止。


其行不遠。


四也。


然前二者在于復之先。


後二者在于復之後。


皆以不遠稱。


為其數有所限也。


既剝而復。


氣自至。


此先也。


既復未大。


氣猶滯。


此後也。


先者由靜入動。


其道自反。


後者由通轉凝。


其道自貞。


貞與反并。


乃為不遠之復。


合之于德。


是謂返身而誠。


譬之君子。


由逆入順。


而能自守其操。


不與時消沉。


亦不因時蹈厲。


則永執厥中。


無過不及之害。


此所以爻辭稱為無祗悔。


而占元吉也。


無祗悔者。


言初九之道。


順時而後動。


安居以俟命。


既無所求以為益。


又無所損以自慊。


無損無益。


中心泰然。


故無祇悔。


祇猶求也。


又僅也。


包不忮不求之義。


外無所加。


內無所奪。


自在自足。


乃免于悔。


而得元吉也。


元吉乃吉之至。


以復初九。


得秉乾元。


上應天時。


下明地利。


中協人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33: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復卦-釋爻辭-66


雖在下勿用。


竟能以成其大用。


此即道之所見也。


為于無為。


用于勿用。


天之所以悠久。


道之所以不息也。


占元吉者。


明其能達天德。


而致于至誠也。


誠者道之著。


返本復始者。


誠之著。


誠即道。


道即天。


此初九一爻。


有孚于乾元者也。


而聖人則之。


以成內外之德。


以全性命之道。


以弘仁智之功。


此修身之本也。


不務外物。


故不失其性。


不囿小功。


故能大其德。


復之初九至矣哉。


象曰。


不遠之復。


以脩身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元吉之占有自來也。


初九以復在內。


而不外求。


自返以善其身。


故占元吉。


蓋君子之道。


必先其身。


誠意正心。


為脩身之本。


克己復禮。


為脩身之原。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


情之欲也。


物至知知。


好惡生焉。


善惡見焉。


吉凶辨焉。


復之初。


靜之動。


性之情也。


內剛外柔。


不忮不求。


知之至也。


物之格也。


好惡有常。


善惡有別。


性命以上。


中和乃致。


此脩身之道也。


而吉凶辨焉。


順時善動。


明物達道。


則不遠以復。


無祇尤悔。


乃以元吉占也。


夫卦內貞外悔。


貞則無悔。


理之常也。


初九返身而誠。


剛以克欲。


靜以御動。


充實于內。


不貪于物。


貞之至也。


誠之至也。


誠則明。


明則智。


物格知至。


身以脩矣。


此爻所重。


端在善復。


復于初。


則全其天性。


返其本原。


此君子脩身之道所自仿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31 03:51 , Processed in 0.31249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