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瀉痢論第十九2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6 05:16: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瀉痢論第十九22

 

 

論曰:臟腑瀉痢,其証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熱多,寒則不能久也。

 

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製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

 

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

 

輕則飧泄身熱脈洪,穀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

 

知氣行而血止也。

 

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

 

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紲,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

 

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瀉之,法云,宜補宜瀉宜和宜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

 

止則訶子湯是也。

 

久則防變而為膿血也。

 

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

 

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瀉,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

 

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

 

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故法云,後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

 

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傳少陰,土來克水也。

 

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黃連破血也。

 

火邪不能勝水也。

 

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

 

加黃連當歸之類,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

 

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

 

可溫養而自愈,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

 

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

 

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熱甚以重熱藥□□□□□ 大便虛秘澀久不愈,恐太陰傳少陰,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濃朴湯,以防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

 

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此,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 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

 

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

 

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

 

凡陰陽不和,惟可以分 陰陽藥治之,又云,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

 

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薑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黃芩芍藥湯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無時,如痛則加桂少許。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上細,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芍藥湯

 

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二錢) 木香(二錢) 甘草(二錢炙) 大黃(三錢) 黃芩(半兩) 官桂(一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臟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

 

白朮黃 湯

 

服前藥,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均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清服之。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白朮芍藥湯 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之。

 

白朮芍藥湯

 

白朮(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五錢)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如痛甚者,宜蒼朮芍藥湯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

 

如脈弦頭微痛者,宜蒼朮防風湯蒼朮 防風(各二兩) 上使 上,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蒼朮地榆湯

 

蒼朮(二兩) 地榆(一兩) 下使 上,同前煎服。

 

以上証,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瀉下微少,宜訶子散止 之,法云,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訶子散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三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

 

訶子散加濃朴一兩,竭其邪氣也。

 

虛滑久不愈者,多傳變為痢疾,太陰傳於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濃朴枳實湯,防其傳變。

 

濃朴枳實湯

 

濃朴(一兩) 枳實(一兩)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二錢) 甘草(三錢炙) 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乾薑(五錢) 良薑(二錢半) 桂枝(五錢) 甘草(五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腸經動下痢為溏。

 

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

 

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 白朮 芍藥(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白朮湯

 

白朮 芍藥(各三錢) 乾薑(半兩炮) 甘草(二錢炙) 上為粗末,如前服之,甚則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辛能發也。

 

治厥陰動為瀉痢者,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膿血,瀉痢不止者,為難治。

 

宜升麻湯或小續命湯以發之,法云,謂表邪縮於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於四肢,布於絡脈,外無其邪,則臟腑自安矣。

 

諸水積入胃,名曰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複瀉而又渴,此無藥証,當灸大椎。

 

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守病,故不可離於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法,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濃朴,冬加桂附。

 

然更詳外証寒熱處之,如裡急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後重膿血稠粘,雖在盛冬,於溫藥內亦加大黃。

 

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

 

當服神效越桃散 , 大梔子(三錢) 高良薑(三錢) 上和勻,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當服黃連湯, 黃連(去鬚) 當歸(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當服芍藥黃連湯, 芍藥 當歸 黃連(各半兩) 大黃(一錢) 桂(淡味半錢) 甘草(二錢炙) 上 咀,每半兩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當服地榆湯, 蒼朮(去皮四兩) 地榆(二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濕瀉茯苓湯,

 

白朮(一兩) 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 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穀也。

 

當加枳實五錢,酒入而瀉,濕熱瀉也。

 

加黃芩五錢。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後重者寒也。

 

經云: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皆為虛。

 

寒中有積也。

 

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痢則愈,空心服。

 

治瀉痢久不止,臟腑虛滑,穀不化,用蒼朮湯,下桃花丸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上 為細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澀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

 

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愈矣。

 

大陽為協熱痢,涼膈散主之。

 

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珍珠囊中有。

 

少陽風氣自動,其脈弦,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濕勝濡瀉,不可利而可溫,四逆湯主之。

 

少陰蟄封不禁固,可澀,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

 

厥陰風泄,以風治風,小續命湯消風散主之。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導氣湯, 芍藥(一兩) 當歸(五錢) 大黃 黃芩(各二錢半) 黃連 木香(各一錢) 檳榔(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

 

雜例

 

溲而便膿血者,大腸泄也。

 

脈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類,後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溫水下,食前服。

 

加減平胃散

 

白朮 濃朴 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檳榔(三錢) 木香(三錢) 桃仁 黃連 人參 阿膠 (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

 

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

 

腹痛加芍藥甘草,膿加阿膠,濕加白朮,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痢,則脾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入於胃中,為血痢宜滋養脾胃則愈。

 

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証各異也。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下。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及理中湯。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及附子湯。

 

小腸泄者,溲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陰是也。

 

莖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

 

胃小腸大瘕三証,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後厥陰少陰二証,另有治法,厥陰証加甘草,謂主莖中痛,是肝也。

 

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少陰經証,多裡急後重,故加大黃,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

 

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証,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証不能食也。

 

當先補而後瀉之,乃進藥法也。

 

先煎濃朴半兩,俱依本方加製,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兩服後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 胃有久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陽明証,能食是也。

 

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

 

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

 

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

 

又減去大黃,枳實濃朴湯,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濃朴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泄之例於後。

 

泄者一也。

 

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隨經自言之,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

 

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証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瀉督也。

 

如用藥,乃使車 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 溏者,是寒泄也。

 

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

 

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是也。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

 

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

 

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証,非前水恣也。

 

此一証,不飲水而穀完出,名曰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

 

後服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 麻黃(去根節四兩) 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後服椒朮丸。

 

椒朮丸

 

蒼朮(二兩) 蜀椒(一兩去目炒) 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

 

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加桂。

 

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地榆芍藥湯蒼朮(一兩) 地榆(二兩) 卷柏(三兩) 芍藥(三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清,病退藥止。

 

五泄傷寒,乃分三節,初說暴,次說中,後說久泄。

 

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是三節內包十五法,初以暴藥,中以的對証藥,後疾得中也。

 

末治久泄法,仲景論 厥陰經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進縮煎小續命湯,是發其汗,使邪氣不能從外侵於內,然後治其痢,秋冬間下痢風,吐論中加減濃朴丸大效。

 

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濃朴湯主之。

 

濃朴(薑製五兩) 白朮(五兩) 半夏(二兩) 枳實(一兩炒)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三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實秘者物也。

 

虛秘者氣也。

 

平胃丸

 

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

 

常服和中消痰去濕,及濃腸胃,進飲食。

 

濃朴(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陳皮(八錢去白) 木香(一錢) 生半夏(湯洗一兩) 檳榔(二錢半) 枳實(五分) 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或溫水送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4 00:0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