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靈樞 脹論第三十五36】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商府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藏,陽為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藏府之內乎?
岐伯曰:王(一云ˍ字)者皆存焉,然而脹之捨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捨。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日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匾之藏禁器也,各有次捨,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入岐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間里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井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間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曰:願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吵,四肢煩說,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辟痛。
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院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准圈,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腹脹,引腰而痛。
膀優脹者,少腹滿而氣在。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 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神去其寶,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確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
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王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盲,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則氣內團;針不陌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隊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樣,惡有不下者乎?
①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太素》、《甲乙經》無此句,疑為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