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四數集胃脘痛】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胃脘痛,俗呼心痛。
蓋胃之上口名賁門,與心相近,故經亦言胃脘當心而痛,若真心痛必死。
經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不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其心痛之與包絡痛別者,包絡之痛,在兩乳中間;其與胃脘痛別者,心痛在岐骨陷處,胃脘痛在心之下;其與胸痛別者,胸痛在心之上。
橫滿胸間也。
但胸痛宜分屬肺屬心、屬肝,辯之既明,治之自效。
而胃痛之因亦異,有因氣鬱,因血瘀。
有因食積,因痰飲,因寒,因火,因蟲,因虛之不同。
宜分別而治之。
包絡之痛,皆因思慮傷神,涸血所致,須參胃痛之條分治,但無食耳。
按丹溪云:治胃痛宜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於初病之時,當用溫散溫利之劑。
若稍久則鬱蒸成熱,再用溫劑,寧不助火添痛乎?故古方多用山梔為君,稍加溫熱,為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起。
腹痛之因,亦同胃痛分治,但有應下一法。
又須辯其因食積,因瘀血,因痰飲之異。
更有內癰作痛,最宜審慎。
如胃脘生癰,亦在中脘,手不可按,或寒熱作渴。
腸癰則小腹硬痛,頻數如淋。
丹溪言:內癰症,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成。
故初起時,急宜清熱解毒,涼血破瘀之劑下之,須參外科諸書治之則善。
按景岳云:近治痛,有以諸痛為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皆為不易之法。
不知形實病實 秘不通者,乃為相宜;若形弱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
須知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疼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喜寒者多按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老者多者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
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辯,則虛實自明。
仲景云:陽明中土,萬物所歸。
故世人之患胃痛腹痛者甚多,而其治病之因,亦難以悉數,臨症之際,當潛心會通各門,參究施治,庶不致誤。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