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四數集目病】
目病
目者,肝之竅,經曰:肝受血而能視。
又肝虛則目晃晃無所見。
又曰: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視不明。
以肝為木臟,木得水則榮,失水則枯也。
又曰:腎之精為瞳子。
又曰:腎病則目晃晃如無所見。
蓋目之精明在瞳子,故真水內虧,必目多昏黑,譬之水淺混濁,則不能照物,故絕無障翳遮睛。
是以治目者,當養肝血,補腎水為主。
然經又言:心者,五臟之轉精也。
目者,其竅也。
又云: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因事冗心煩,則神勞血虛火旺而目病,故清心養血安神,亦為治目之要務。
東垣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而為精明之用。
然臟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土,因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受傷,脾虛則臟腑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於明目也。
是則脾胃所宜理也,故仲淳治目病,每用杞菊地黃丸,天王補心丹二方,朝夕並進,藥品甘寒,不傷脾胃。
故云:久服自效,深合六經東垣之旨。
丹溪云:目能遠視,不能近視者,腎水虛也,宜地黃丸;目能近視,不能遠視者,心血少也,宜補心丹。
倪氏云:心為君火,肝為相火,火炎無治,神水受傷,上為內障。
又言諸脈皆屬於目。
相火者,心胞火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
其症初起,視物微昏,空中常見黑花,神水色變淡綠,急宜杞菊地黃丸、補心丹治之。
次則視歧,睹一成二,色變淡白,失此不治,久則不能睹物,色變純白,永為廢疾。
此症亦有因暴怒傷肝,致神水漸散昏花者,急宜滋腎水,養肝血,收其散大之神瞳,鎮其上衝之逆氣,當宜杞菊地黃丸合磁朱丸治之。
但內障之病,最為難療,服藥須累月經年,又當遠房幃,戒惱怒,釋憂思,免勞碌,庶幾有效,不然必廢,終不可復。
或有因大怒氣逆上衝空竅,神水隨散者,此屬不治之症。
又有因為物所擊,神水隨散者,亦不可治。
有因悲哀過度,淚多液竭,漸至喪明者,《內經》命曰奪精,亦最難治。
有因諸失血過多,睛珠作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者,但宜滋陰養血為主,杞菊地黃丸加減,加白芍、胡麻、天冬、人乳之屬。
若目暴赤腫,多淚痛癢,羞明緊澀者,此屬肝經火盛血熱,宜涼血清火。
或熱極生風,是為內發,或因熱而召,是為外來,統於涼血清火藥中,加薄荷、荊、柴之屬。
蓋熱極則翳生,加之以風則更易,譬之豆漿,其鍋下以火燔之,上以風揚之,翳即生焉。
治之者,但熄去風火,復加退翳之藥,其明自復。
又如塵蒙清水之面,拂去之而仍能照物也。
經言:熱甚目瞑眼黑。
仲淳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
皆由熱氣拂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正理論》云: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見其象。
又沖風而即淚下者,經言: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
譬之火疾風生,乃能雨也。
張子和云:夫目之五輪乃五臟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故經云:腎之精為瞳子,肝之精為黑珠,肺之精為白珠,心之精為 絡,脾之精為眼胞,此人皆知之,及有目疾,則不知疾之理。
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故白輪病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赤脈貫目,心火自甚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趙氏云:子和一句可了,但一味寒涼治火。
余用壯水以制火,亦一句可了。
以上諸論,皆治目之大略也,蓋目為五官之一,非明無以作哲,故甚重之,而有專科,若求詳悉,自有書存。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