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4 06:4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

 

虛勞

 

虛勞之病,無外邪相干,皆由內傷臟腑所致。

 

如酒傷肺,濕熱熏蒸,則肺陰消灼。

 

色傷腎,精室空虛,則相火無制。

 

思慮傷心,神傷血耗,血耗則火易上炎。

 

勞倦傷脾,最能生熱,熱盛則內伐真陰。

 

忿怒傷肝,鬱怒則肝火內熾而灼血,大怒則肝火上衝而吐血。

 

此五者,皆能勞其精血。

 

《道經》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陰虛則內熱生,而成虛勞之症。

 

大抵因酒色成勞者為多耳,然有童子未室,而亦患此症者,此則由於先天稟受之不足,而稟於母氣者尤多。

 

如母陰虛者,生子必多弱症也。

 

其師、尼。

 

寡婦、室女愆期,思欲不遂,氣血鬱結,以致寒熱如瘧,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經期不準,或致閉絕,成此病症者甚多,多由鬱火內蒸所致。

 

方書之言虛勞,皆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混同論治,是以學人漫無指歸。

 

不知氣虛者,面白無神,語言輕微,四肢無力,脈來微弱,陽虛者,體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脈沉小遲,可投溫補。

 

故謂虛勞之能服參、 ,為受補可治者,氣虛、附虛之症也。

 

虛勞之不能服參、 ,為不受補不治者,血虛、陰虛之症也。

 

雖血脫有補氣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虛之人,如新產之類,非所論於血因火燥致虛之症,其致使火之燥血者,水虛無以制之也。

 

故經曰:一水不能勝五火。

 

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腎中真陰之水也。

 

水即精也。

 

觀經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

 

非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又言,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非陰衰在前,而陰之易凋乎?所謂陰者,即我之精而造我之形者也。

 

人生全盛之數,前後止二十余年,而形體漸衰。

 

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而王節齋則以為陰虛成病者,十之八、九,陽虛成病者,百無一、二。

 

蓋以節欲者少,縱欲者多耳。

 

夫人但知縱欲勞精,抑孰知陰精日損,飲食無味,轉勞轉虛,轉虛轉勞,脈從內變,色不外華。

 

其為病也,在腎則為腰脊腿脛酸軟,或悠隱而痛,為骨蒸內熱盜汗,或至夜發熱,為遍身骨酸,或疼痛如折,為夢交失精,或自遺滑瀉,為耳中嗚,為足心熱。

 

在心則為驚悸怔忡,為掌中干熱,為虛煩無寐或夢魘不寧,為口苦舌乾,或口舌糜爛。

 

在肺則為咳嗽多痰,或乾咳少痰,為胸滿氣逆,或喘息促急,為兩顴紅若胭脂,為鼻中氣如火熱,為咳血,為衄血,甚則吐涎如白沫,一邊不能睡,咽疼喉爛,聲嘶音啞。

 

在於肝則為寒熱如瘧,為頸項瘰癘,為脅作脹作疼,為兩目或澀或痛,為頭暈,為眼花,為多怒,為吐血。

 

在脾則為飲食少思,為惡心嘔吐,為脹滿腹痛,食不消化,為腸鳴泄瀉,肌。

 

肉消瘦。

 

此皆五臟虛勞之本症。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

 

須審其因何致損,何臟受傷。

 

如因於色者,則知其傷在腎,縱有他經現症,亦當以補腎為本,而兼治他經之症。

 

其因於酒者,又當以清肺為先。

 

標本即審,然病之傳變無窮,不可不察。

 

如腎傳心、心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再傳腎,此傳其所勝之臟,侮而乘之,謂之賊克,大凶之兆。

 

經云:諸病以次相傳者死。

 

謂五臟以次相傳而克遍也。

 

《難經》云:七傳者死,謂如病始於腎,而脾復傳腎,是謂六傳,已盡一臟,不可再傷也。

 

如腎病不傳心而傳肺,此間一臟,而傳於生我之母,以母子氣通,子病及母也。

 

如腎病不傳心傳肺,而傳肝,此間二臟而傳於己生之子,母病及子也。

 

如腎病不傳心、傳肺、傳肝,而傳脾,此間三臟而傳己所不勝之臟,經所謂輕而侮之也。

 

傳乘不明,豈能治病。

 

虛勞一症,世之偏於陰虛者,比比皆是,而醫者每不深晰氣血陰陽,模糊調治,甚為夭亡者,何可數哉!試詳言之,其誤有七。

 

一曰:引火歸元之誤。

 

命門之火,謂之龍火,亦謂之真陽。

 

如果衰弱,腎中陰盛,龍火不能安其位,浮越於上,而為上焦假熱,面赤煩躁口渴,甚者舌苔等症。

 

但口雖渴而不欲飲水,苔雖有而舌必滑軟,足冷過膝,小便清長,其右尺脈必沉小而遲,或浮大無根。

 

此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之假症。

 

如夏至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故隨陽而上升,此正宜用八味之屬,冰冷與飲,假寒之藥,騙之下咽之後,冷性既除,熱性始發,浮游之火,可得引之歸原,如冬至一陽來復,地中水暖,而龍歸大海也。

 

至若虛勞之症,是因腎水真陰虛極,水不攝火,火因上炎。

 

而致面赤唇紅,口鼻出血。

 

齒痛齒衄,種種上焦虛熱之症,雖亦龍火上炎,與虛陽上浮不同,縱有下部惡寒足冷,此因虛火上升所致,非真陽衰而然。

 

故其小便必黃赤,其脈必帶數,有內熱的症之可據。

 

設誤用桂、附引火歸原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熱,而咳喘燥渴益甚,咽痛喉爛諸症至矣。

 

二曰:理中溫補之誤。

 

理中者,理中焦之虛寒也。

 

虛寒腹痛,綿綿痛而無增減,喜熱手按,熱飲食,虛寒泄瀉,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虛寒之症脈可憑,然後用之有效。

 

今人一見脹滿腹痛,食不消化,腸鳴泄瀉等症,便認為虛寒,而投以白朮之香燥,又濟以乾薑之辛熱,甚者更加桂、附;殊不知虛勞患在傷陰,再補其陽,則陽益亢,而陰益竭,諸熱悉加,是促之死也。

 

更有見其脹滿泄瀉,遂引經文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而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清降濁,誤施升柴,反提陰火上逆,以致咳喘頻增,吐衄交至,而危亡見矣。

 

然使其溫補得售者,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耳。

 

蓋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增加,彼此夸功,固執不改,至死不悟,良為可憫。

 

三曰:參、 助火之誤。

 

夫虛勞之可受參、 者,肺必無熱者也,肺脈按之而虛必不數者也。

 

故有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之說,古人每用之而奏功。

 

而今則火已灼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為濃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隨之上逆矣,猶引無陽則陰無以生,虛火可補,參、 之屬,富貴之家,大劑投之。

 

因之陽火愈旺,而金益受傷。

 

所以好古有肺熱還傷肺,節齋有服參必死之叮嚀也。

 

四曰:苦寒瀉火之誤。

 

實火為病,可以苦寒直折之,然當熱去即止,不可過用。

 

虛火為病,陰之虧也,豈知、柏苦寒之劑可能清之!服之者,非惟不能清熱,抑且有損其陰,徒敗胃氣,食少瀉多,將何療治。

 

甚者,見其大便燥結,肆用硝、黃以通之。

 

不知腎主二便,腎主五液,腎之津液既虧,自然不能濡潤,滋其陰,潤其燥,而便自通。

 

彼既虛之陰,豈能勝硝黃之攻代乎?故士材之論,昧者徒從其溫補,自明者觀之,知其深戒苦寒之不可妄用也。

 

五曰:二陳消痰之誤。

 

痰在脾經者,名曰濕痰。

 

其痰滑而易出,或稀如飲水者,名曰痰飲。

 

濕者燥之,半夏為正治之藥。

 

若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不生血而生痰,此當以潤劑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

 

六曰:辛劑發散之誤。

 

世之真陰虛而發熱者,十之六、七,亦與外感無異。

 

火逆衝上,則頭脹微痛;火升壅肺,則有時鼻塞:陰虛陽陷入裡,則洒淅惡寒;陰虛陽無所附,則浮越肌表發熱。

 

但其發時,必在午後,先洒淅惡寒,少頃發熱,熱至雞鳴寅卯時分,盜汗出而身涼。

 

或無微寒,而但午後發熱,必現前列腎虛諸症。

 

或兼唇紅顴赤,口渴煩躁,六脈弦數,或虛數無力。

 

此宜大劑補陰,如保陰、六味之屬。

 

若認為外感,而用風藥以表散之,則魄汗淋漓,諸虛蜂起。

 

或有失血之人,表之無汗,經所謂奪血者無汗也,再強發之,血必從耳目口鼻中出,為上厥下竭,難治之症。

 

今人一見發熱,便用表散,更以為邪尚未盡,禁其飲食,以致胃氣餒憊,至於死亡,可不寒心。

 

七曰:治療過時之誤。

 

上古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如勞神者,常養其心;勞倦者,常補其脾,多怒者,常滋其肝血;多飲者,常清其肺熱;好色者,峻補其腎水。

 

及病之方萌,即為補救。

 

仲景曰: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瘥,必成錮疾。

 

所以虛勞終罕得愈者,以內熱之症,人多易忽,虛症漸見,猶不求治,自恃飲食起居如常,面顏如舊,仍縱恣酒色,且諱言虛勞,而醫者又逢迎遷就,致病日深。

 

迨至咳嗽痰紅,吐血寒熱,飲食少思,病已成而後藥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然而治之最難,有三大要法,不可不講也,一曰,補腎水。

 

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精藏於此,氣化於此,精即陰中之火也。

 

故命門之水火,為十二臟之化源。

 

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

 

故水火之功,缺一不可。

 

然火衰者甚少,而水虛者恆多。

 

王節齋云: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施泄過度,豈能充滿。

 

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斫喪既多,焉得復實。

 

既至老年,天真漸絕,只有孤陽。

 

故人自少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

 

即童子稟賦弱者,從幼填補真陰,亦有可復之天。

 

所以補陰之藥,亦自少至老,不可或缺,況虛勞因入房太甚而得者乎?故保陰、六味、左歸之屬,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補陰以配陽,正王太朴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譬之燈殘火焰,添油則焰光自小也。

 

然須制大劑,長久服之。

 

蓋益陰之藥,必無旦夕之效,以陰無速補之法也。

 

至若因於酒者,清金潤燥為主,而保陰之屬,仍不可廢。

 

何則?好飲之人,仍有不患虛勞者,以腎水虛也。

 

虛則必寡於畏,而復灼久傷之肺,焉得不病!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而救肺也。

 

因於思慮者,清心養血為主,而保陰之屬,仍不可缺,所謂水壯而火熄,勿亟亟於瀉心是也。

 

因於勞倦者,培補脾陰為主,而佐以保陰之劑。

 

經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故知勞倦傷脾,內熱者必及於腎也。

 

若忿怒傷肝動血,保陰、六味丸為正治之劑。

 

蓋水旺則龍水不炎,而雷火亦不能發,乃腎肝同治之法也。

 

二曰,培脾土。

 

脾胃為後天之根本,經曰,安穀則昌。

 

蓋精生於穀,飲食多,自能生血化精,精血漸生,雖有邪熱,藥得以制之消之,久則火自降而陰自復。

 

若脾胃一弱,則飲食少而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而五臟齊損。

 

故曰,又歸重於脾胃。

 

而言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

 

從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至皮聚而毛落者死。

 

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立中氣,以生血化精,充溢臟腑,為復虛勞諸症之良法。

 

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

 

味非獨藥也,五穀之味皆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

 

經云: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

 

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臟得稟其氣。

 

脾胃強,則五臟俱盛,脾胃弱,則五臟俱衰。

 

故中氣不足者,非甘不可。

 

況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

 

又男子以脾胃為生身之本,女子以心脾為主命之根。

 

故治虛勞者,毋論何臟致損,皆當以調養脾胃為主。

 

三曰,慎調攝。

 

虛勞之因,因於酒色者最多,其因於憂愁思慮,抑鬱多怒者,復亦不少。

 

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鰥、寡、僧、尼易犯此病者,謂非針藥之可治,必須消遣情懷,隨遇皆安,然後療治,庶能愈病,乃今之患此症者,徒仗諸草木,奉為復原之品,外則疲勞形體,內則沉湎七清,酒色不屏,辛熱不戒,此乃自趨死徑,間有知戒酒色,節勞逸,而於七情多所難釋。

 

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

 

故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斯言真可為虛勞調攝之良法也。

 

余觀世人,患虛勞者,十常六、七,然百中難保其一者,以病者治之不早,醫者治之不善。

 

余少得斯疾,調養二十余年,至今無恙者,可見此病之非不可療也。

 

顧余每論此病,痛切憂心,故特發明致陰虛成病之因,次及方書之混列,更推真陰易虛之故,以及諸症標本傳乘,並誤治之弊,而始之以治要,其旨歸如是,非敢矯當世之偏,實本諸先哲之經驗發明,余又親歷之而不爽,故剖衷相告,幸醫者、病者,咸三復於茲篇云爾。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7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9 05:1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