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溫病附方加味理中湯】
加味理中湯
治誤下,或過用寒涼,症變虛寒,洞泄不已,元氣將脫。
人參〔二錢至二兩。〕
白朮〔二、三、五錢。〕
炙甘草〔補虛。
一錢。〕
乾薑〔溫中。
一、二、三錢。〕
白芍〔酸收。
二、三、五錢。〕
加大棗、烏梅,入炒米〔一撮〕 炒陳壁土,〔一匙,取穀氣土氣以助胃氣。〕
不止,佐以升麻、干葛〔升提。〕
赤石脂〔固澀。
一半煎,一半調末服。〕
裡寒甚者,酌量加桂〔五分至二錢止。〕
附子〔五分至二錢止。〕
此溫中救逆之劑。
因用藥差誤,故從權以溫補之,寒退瀉減,即以平補之劑調之,勿過用桂、附。
〔按傷寒論中所載辛熱諸方,仲景為誤汗下吐,故不得已而從權暫用,原非傳經傷寒正治之法,嘉言辨之甚明。
後人徒讀其書,不細詳審立方之旨,亦不分土地有南北之殊,天時有寒溫之異,見有成法,遂則效尤,甚至溫熱病中,亦恣用無忌。
大概病家輒稱感風寒受寒濕,見用辛溫熱劑,則情投意合。
更於酷暑時令,閉窗下帷,和衣復被,致病者躁擾無奈,欲飲冷水,欲求入井,反謂陰躁,禁與寒涼,因之枉死。
余所目擊,已難悉數。
但積習難返,時深悲憫,故著傷寒溫熱一卷,於六法中,惟清熱方法居其七、八,其辛熱諸劑,但存溫經理中吳茱等方,備救汗下吐之逆,余概不錄。
實非偏執,所以因地之宜,順天之時,庶不致遺人夭殃。
但恐一齊之傅,難禁眾楚之咻,若欲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端有望於諸高明互相倡導云耳。〕
若過用桂、附及誤用身目紅者,乃附毒之故,急煎犀角〔二兩。〕
黃連 甘草 〔各三、五錢。〕
蘿卜搗汁,〔二大碗。〕
代水煎成,〔或用澄清泥漿水亦可。〕
大劑頻飲,其紅自除。
如解遲,血必從耳目口鼻中而出則死。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