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二禮集金石部石膏】
石膏
〔辛甘淡大寒,入肺、胃二經,搗碎。〕
主口乾舌焦渴飲。
〔傷寒溫熱時疫諸病,多兼陽明,故一見煩渴欲飲者,便可用之。〕
除神昏語亂髮狂。
〔胃熱衝心,則神昏譫語、甚則發狂。
甘寒清解陽明之邪熱,則上症自退。〕
氣喘氣壅皆資用。
〔如屬肺熱氣逆者,用以降肺經之痰熱。〕
發斑發疹急尋求。
〔斑疹皆由熱邪傳於肺胃而發。〕
能止嘔吐腹痛。
〔嘔吐而口渴面紅小便短赤或澀者,屬胃火沖逆,乃必用之,胃脘痛因火者亦用之。
本經言治腹中堅痛,此本屬下症,而亦治之者,陽明邪熱既解,則裡氣和而燥結自下,腹痛自止。
若果可下者,仍宜下之。〕
可醫壯熱頭疼。
〔以其味辛,有解肌發汗之能,頭額痛而兼渴飲者,屬陽明,必用之、否則勿用。
風熱症亦宜用之。〕
中暑真聖藥,〔甘寒清解暑熱,此為聖藥。〕
瘧疾亦神丹。
〔瘧亦由於暑邪,故熱多渴飲者,必不可缺。〕
口糜唇胗均收,〔糜爛也,胗瘡也。
仲淳云:口糜唇瘡,口臭口淡,吞酸嘈雜善飢,皆屬胃火。〕
齒痛頭風並選。
〔上下齦痛,屬胃與大腸之火,頭風由於火熱。
凡頭面赤腫,目暴赤腫痛者,皆宜用之。〕
解陽明之邪熱,除肺金之痰火。
祛暑氣、止煩渴之神藥,屬實熱者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俱氣味俱薄,若投之甚少,難責其功,世醫不解,特表著之。
內無大熱者勿用,誤用則令人腸滑不食,寒胃故也。
若頭疼身熱,而不渴飲者,是未傳陽明,勿用。
暑氣兼濕作瀉,脾胃弱甚者勿用。
失血家及產後血虛發熱煩渴,症象白虎者大忌。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