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癘風】
癘風: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風。
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癘風者,榮衛熱,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又謂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諸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長刺節論曰: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
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
王注以泄衛氣之怫熱。
刺骨髓,汗出百日。
王注:以泄榮氣之怫熱。
二百日,須眉生而止。
《靈樞》曰: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毋食他食。
今觀經之論治,分榮衛者如此。
若古方雖多,但混瀉其風熱於榮衛,又無先後之分,至東垣、丹溪始分之。
《活法機要》云: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
此先治其衛、後治其榮也。
《試效方》治段庫使用補氣瀉榮湯,此治榮多於治衛也。
丹溪云:須分在上在下,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蛔蟲於穀道中出。
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於陽明一經而已。
看其疙瘩,上先見,在上體多者,病在上也。
下先見,在下體多者,病在下也。
上下同得者,病在上復在下也。
陽明主胃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在上多,血受之在下多,血氣俱受者,上下皆多。
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者。
夫氣為陽為衛,血為陰為榮,身半以上,陽先受之,身半以下,陰先受之。
是故再造散治其病在陰者,用皂角剌出風毒於榮血中。
肝主血,惡血留止,其屬肝也。
蟲亦生於厥陰,風木所化,必用是治其臟氣殺蟲為主,以大黃引入腸胃榮血之分,利出瘀惡蟲物。
醉仙散治其病在陽者,用鼠黏子出風毒遍身惡瘡,胡麻逐風補肺潤皮膚,蒺藜主惡血身體風癢,通鼻氣,防風治諸風,栝蔞根治瘀血消熱 腫,枸杞消風熱散瘡毒,蔓荊子主賊風,苦參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八味藥治功固至矣,然必銀粉為使,銀粉乃是下膈通大腸之要劑,所以用其驅諸藥入陽明經,開其風熱怫鬱痞隔,逐出惡風臭穢之毒,殺所生之蟲,循經上行至牙齒軟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
服此藥若有傷於齒,則以黃連末揩之,或先固濟以解銀粉之毒。
銀粉在醉仙散有奪旗斬將之功,遂成此方之妙用,非他方可企及,故丹溪取二方分用之,如破敵之先鋒。
至於余邪未除者,但調和榮衛藥中少加驅逐劑耳。
薛新甫曰:大抵此證,多由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火,血隨火化而致。
故淮陽閩廣間多患之。
眉毛先落者,毒在肺。
面發紫泡者,毒在肝。
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
遍身如癬者,毒在脾。
目先損者,毒在心。
此五臟受病之重者也。
一曰皮死,麻木不仁。
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三曰血死,爛潰。
四曰筋死,指脫。
五曰骨死,鼻柱壞。
此五臟受傷之不可治也。
若聲啞目盲,尤為難治。
治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陰陽虛實而斟酌焉。
若妄投燥熱之劑,膿水淋漓,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枯,相火愈旺,反成壞證矣。
本證治法: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證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
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
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後,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
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
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
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
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
若惡毒蘊結於臟,非蕩滌其內則不能瘥。
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
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
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熱頭疼等證,當大補血氣。
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
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
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東加知母。
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
若大便調和,用《濟生》犀角地黃湯。
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癘瘍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
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證見於外也。
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 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
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