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5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四冊諸痛門腹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5:3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四冊諸痛門腹痛

 

腹痛;

 

或問腹痛何由而生?曰邪正相搏,是以作痛。

 

夫經脈者,乃天真流行出入,臟腑之道路也。

 

所以水穀之精悍為榮衛,行於脈之內外,而統大其用,是故行六氣,運五行,調和五臟,洒陳六腑,法四時升降浮沉之氣,以生長化收藏。

 

其正經之別脈,絡在內者,分守臟腑部位,各司其屬,與之出納氣血。

 

凡是榮衛之妙用者,皆天真也。

 

故經曰:血氣,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養之則邪弗能傷矣。

 

失之則榮氣散解,而諸邪皆得從其臟腑所虛之舍而入客焉。

 

入客則氣停液聚,為積為痰,血凝不行,或瘀或蓄,脈絡皆滿,邪正相搏,真氣迫促,故作痛也。

 

脾胃內舍心腹,心肺內舍胸膺、兩脅,肝內舍 脅、小腹,腎內舍小腹、腰脊,大小腸、衝任皆在小腹,此臟腑所通之部位也。

 

曰舉痛論敘腹痛一十四條,屬熱者止一條,余皆屬寒。

 

後世方論,因盡作風冷客之攻擊而作痛。

 

今子乃云諸邪何哉?曰方論不會通諸篇之旨,因不解篇末,復謂百病皆生於氣,列九氣之狀,其間雖不言痛,必亦為或有作痛者故也。

 

不然,何乃出於諸痛篇之末耶。

 

試以《靈樞》百病始生篇觀之,其旨則顯然矣。

 

所論邪有三部,風雨傷於上,清濕傷於下,傷於上者,病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次第傳入,舍於輸之時,六經不通,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伏沖之脈,或著腸胃之膜原,皆得成積而痛。

 

傷於下者,病起於足,故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

 

厥氣生足 , 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 脹,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傷於臟者,病起於陰,故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

 

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並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自今觀之,此篇所謂成積作痛,未至於 瘕結塊之積,乃汁沫聚而不散之積也。

 

與舉痛論所謂血氣稽留不得行而成積同也。

 

豈七情敘於篇末者之不同然於作痛乎。

 

然推原二篇之意,百病始生篇在乎三部之邪會而為痛,故相連而為言。

 

舉痛論在乎其邪各自為病,所以獨引寒淫一者,亦為寒邪之能閉塞陽氣最甚故也。

 

用是為例,其他則可自此而推之矣。

 

至如七情之氣逆,即傷其榮衛而不行,榮衛不行則液聚血凝,及飲食用力過度者亦然,皆不待與寒相會,始成積作痛也。

 

且如諸篇有言,胃氣實而血虛,其脈軟散者,當病食痹,謂食則痛也;有言歲土太過,濕淫所勝,大腹、小腹痛者;有言衝脈之病,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膏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有言脾傳之腎,少腹冤熱而痛;有言肝熱病者,腹痛身熱;有言腎虛者,亦大腹、小腹痛;有言厥陰之厥,小腹腫脹;太陰厥逆,心痛引背;有言六氣司上下之勝之復等邪,各隨其所入之部分而痛,豈非諸邪各有自徑入作痛,初無與寒相關者耶。

 

《難經》云:臍上牢若痛,心內證也。

 

臍下牢若痛,腎內證也。

 

臍右牢若痛,肺內證也。

 

臍左牢若痛,肝內證也。

 

方論之未備者,不獨此而已。

 

至若厥心痛,五邪相乘者,亦不能推及四臟,與之無異,豈五五二十五陽之相移,獨心而已哉。

 

更於五臟之疝,不干涉於睪丸,止在腹中痛者,猶未明也。

 

止知諸脈急者為疝,未知脈滑微有熱者,亦病疝也。

 

其詳備見疝條。

 

且劉河間嘗解急脈之意,急脈固是寒之象,然寒脈當短小而遲,非急數而洪也。

 

由緊脈主痛,急而為痛甚,所以痛而脈有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

 

凡六氣為病,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

 

欲知何氣之為病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

 

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

 

此論可謂善推脈理病情者也。

 

曰諸邪之作痛則聞命矣,然其邪之博也,奈何以治?將亦有所守要約之方乎。

 

曰自博而求約,何患約之無其道,不自博而從事於約,約必失其道,失其道,寧無實實虛虛、誅伐無過之患乎。

 

然其道要在於審經脈氣血之虛實,辨六淫五邪之有無兼氣,於是擇至真大要諸治法中,並五鬱者之所當施,而後選其經,分祛邪補正,適所宜之藥,配君臣佐使以為方。

 

夫如是而約之,則猶約囊也,不切中其病矣。

 

湯垣云: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

 

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

 

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

 

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附、御寒湯之類主之。

 

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

 

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

 

是隨高下治之也。

 

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

 

取之然谷、太谿,余臟皆然。

 

如腹中不和而痛者,甘草芍藥湯主之。

 

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

 

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 ,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

 

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或 《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海藏云:秋腹痛,肌寒惡寒,脈沉微,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 湯之類。

 

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

 

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

 

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而止。

 

夏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芍藥黃芩湯,治腹痛脈洪數。

 

肚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

 

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

 

脈澀傷血,加當歸。

 

脈弦傷氣,加芍藥。

 

脈遲傷火,加乾薑。

 

丹溪云:有寒、有熱、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

 

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其脈遲者,寒也。

 

當用香砂理中湯,或治中湯、小建中湯、五積散等藥。

 

若冷痛用溫藥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當微利之,用藿香正氣散,每服加官桂、木香、枳殼各半錢,吞下來復丹,或用蘇感丸,不利,則量虛實用神保丸。

 

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其脈洪大而數者,熱也。

 

宜二陳平胃、炒芩、連,或四順清涼飲、黃連解毒湯、神芎丸、金花丸之類。

 

若腹中常覺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

 

感暑而痛,或泄利並作,其脈必虛豁,宜十味香薷飲、六和湯。

 

感濕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其脈必細,宜胃苓湯。

 

痰積作痛,或時眩暈,或嘔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其脈必滑,宜二陳加行氣之劑,及星半安中湯。

 

食積作痛,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其脈必弦,或沉滑,宜二陳平胃加山楂、神麯、麥芽、砂仁、草果,溫中丸、枳術丸、保和丸、木香檳榔丸之類。

 

酒積腹痛,用三棱、蓬朮、香附、官桂、蒼朮、濃朴、陳皮、甘草、茯苓、木香、檳榔主之。

 

多年敗田螺殼, 存性,加三倍於木香檳榔丸中,更加山茵陳等分,其效甚速。

 

氣滯作痛,痛則腹脹,其脈必沉,宜木香順氣散。

 

死血作痛,痛有常處而不移,其脈必澀或芤,宜桃仁承氣湯。

 

虛者加歸、地蜜丸服,以緩除之。

 

或用牡丹皮、江西紅曲、麥芽、香附、川通草、穿山甲、番降香、紅花、蘇木、山楂、玄胡索、桃仁泥,酒、童便各一鐘,煎至一鐘,入韭汁服。

 

七情內結,或寒氣外攻,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即欲死,宜七氣湯。

 

腹痛有作止者,有塊耕起往來者,吐清水者,皆是蟲痛。

 

或以雞汁吞萬應丸下之,或以椒湯吞烏梅丸安之。

 

《金匱要略》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毒。

 

脈沉而滑者,寸白。

 

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脾胃虛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上焦元氣,遇冬腎與膀胱之寒水旺時,子能令母實,致肺金大腸相輔而來克心乘脾胃,此大復其讎也。

 

經曰:大勝必大復,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大寒大燥二氣並乘之,則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目不欲開,腹中為寒水反乘,痰唾涎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脅下急縮,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腸鳴,此脾胃虛之極也。

 

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為霍亂之漸,膈咽不通,噎塞極則有聲喘喝閉塞,或日陽中,或暖房內稍緩,口吸風寒則復作,四肢厥冷,身體沉重,不能轉側,不可回顧,小便溲而時燥,以草豆蔻丸主之。

 

此主秋冬寒涼大復氣之藥也。

 

復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子能令母實。

 

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或有 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水,頭作陣痛,目中流火,視物KT KT ,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

 

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無滋味,兩脅縮急而痛。

 

牙齒動搖,不能嚼物,腰臍間及尻臀膝足寒冷,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寒,風痹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而少。

 

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

 

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

 

男子控睪牽心,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

 

煩心霍亂,逆氣裡急,而腹皮色白,後出余氣,腹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

 

此皆寒水來復火土之讎也。

 

以神聖復氣湯主之。

 

季秋心腹中大痛,煩躁,冷汗自出,宜益智和中丸。

 

季秋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者,麻黃草豆蔻丸。

 

脾胃虛寒心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宜濃朴湯。

 

為戊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氣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溫,以淡泄之,扶持胃氣,以期平也。

 

腹痛或大便利,或用手重按痛處不痛者為虛,宜於以上治寒痛方中選用之。

 

無寒者,芍藥甘草湯。

 

仲景云:虛勞,裡急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此補例也,溫例也。

 

痛而秘者,濃朴三物湯主之。

 

此瀉例也,寒例也。

 

三陰受邪,於心臍少三腹疼痛氣風等證,當歸丸主之。

 

失笑散,治心腹痛效。

 

心痛門有劉寄奴玄胡索方,亦治腹痛,皆通理氣血之劑也。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體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養胃湯,以人參、白朮、蒼朮,仍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應腹冷痛,或心脾疼者,加生薑,均治之。

 

諸寒作痛,得炅則止者,熨之。

 

用熟艾半斤,以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枝,批作兩半片,鋪於艾上,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帛三搭多縫帶系之,待冷方解。

 

一法用鹽炒,布裹熨痛處,神效。

 

腹痛證治,上條列之詳矣。

 

但有因別病而致痛者,不可不明。

 

且如疝致腹痛,必是睪丸腫疼牽引而痛,或邊有一條沖腹而痛。

 

霍亂腹痛,必吐利兼作,甚有不嘔不利,四肢厥冷痛極者,名干霍亂,又名攪腸沙。

 

急用樟木煎湯大吐之;或用白礬末一錢,清湯調服探吐之;或用台芎為末,每一錢許入薑汁半盞,熱湯調服。

 

甚者面青昏倒不省人事,急以鼠矢一合,研為細末,滾湯調,澄清,通口服之。

 

或刺委中並十指出血。

 

腸內生癰,亦常腹痛,但小便數似淋,脈滑數,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或繞臍生瘡,治法見本門。

 

凡此數證,要當審辨,隨其所因而施治,毋苟且而誤人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5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7:19 , Processed in 0.09375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