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血門血從毛孔出】
【血從毛孔出】
名曰肌衄,用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令極細,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溫酒調下。
外以男胎發燒灰KT 之。
未效,以鬱金末水調,鵝翎掃之即止。
《九靈山房集》云:湖心寺僧履師,偶搔中疥,忽自出血,汨汨如涌泉,竟日不止,瘍醫治療弗效。
邀呂元膺往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語,及持其脈,惟尺脈如蛛絲,他部皆無,即告之曰,夫脈血氣之先也,今血妄溢,故榮氣暴衰,然兩尺尚可按,惟當益榮以瀉其陰火,乃作四神東加荊芥穗、防風,不間晨夜並進,明日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
凡九竅出血皆可用:牆頭苔蘚可以塞。
車前草汁可以滴。
火燒蓮房用水調。
鍋底黑煤可以吃。
石榴花片可以塞。
生萊菔汁可以滴。
火燒龍骨可以吹。
水煎茅花可以吃。
《玉機微義》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
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
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
故曰血者神氣也,得之則存,失之則亡。
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
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
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婦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經行,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
陰氣一傷,所變立至,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
火極似水,血色紫黑。
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
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
墮恐跌仆則瘀惡內凝。
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
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
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
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
予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
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
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證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
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
若氣虛血弱,又當如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
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
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
蓯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
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
乾薑、肉桂,血寒所宜。
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
特取其正治大略耳。
人能觸類而長,可以應無窮之變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