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41 卷第三十二 辨癰疽宜灸不宜灸法】
作者是 宋.王懷隱等。
凡癰疽發背。
初生如黍粟粒許大。
或癢或痛。
覺似有。
即用湯水淋射。
兼貼藥之。
經一兩日不退。
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
如綠豆許大。
凡灸後。
卻似痛。
經一宿乃定。
即火氣下微奇作豉餅子若干。
更換新者尤佳也。
其瘡苦痛。
即須苦灸。
仍壯數唯多為妙。
若是疽。
即不宜灸。
夫疽初生。
形如 。
頭白焦枯。
氣本深沉。
療者既不精辨。
亦便灸之,以至數壯。
或癰 癤成膿之後。
亦令灸之。
深須將理。
莫謾輕生。
初灸三壯。
不覺痛者為上。
肉已夭。
其下膿深。
及至數壯之後。
痛必倍。
為熱氣益盛。
膿伏內攻之。
火灼其外。
轉增毒甚。
物理推之。
事則可驗。
諸所不宜灸穴。
及大妨處。
具載之於後。
頭維(在額角發際本神旁一寸) 承光(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是) 神庭(在發際直鼻上) 承泣(在目下 (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 風府(在腦後發際一寸大筋旁宛宛中) 喑門(在頂後發際宛中)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中間) 三陽絡(在腎上大脈溝上一寸) 下關(在耳前動脈是也) 耳中耳門(禁灸) 人迎(在頸大脈應手俠結喉旁通五臟氣) 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禁灸)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 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後) 上件穴。
據明堂經。
並禁不可灸。
或於上出瘡癤。
亦不得便灸。
且以諸方法。
及湯水注射。
經久灸法。
上用硫黃一塊子。
隨瘡口大小安之。
別取少許硫黃。
於火上燒之,以銀釵腳挑之取焰。
點硫黃上。
令著三兩遍。
取膿水,以瘡乾瘥為度。
引用:http://www.jklohas.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209:00-&catid=138:2010-12-14-12-26-46&Itemid=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