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六 秘結 論983】
秘結
論
《內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夫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
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欲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
是故有風燥,有熱燥,有陽結,有陰結,有氣滯結,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脫血,津液暴竭,種種不同,固難一例而推焉。
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
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
大法,治燥者潤之,以大黃、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之類。
風燥者,加以防風、羌活、秦艽、皂莢之類,為丸以煉蜜,取其潤燥以助傳道之勢,故結散而疏通矣。
仍多服補血生津之劑,助其真陰,固其根本,庶無再結之患。
切弗以巴豆、牽牛等峻劑攻下,雖暫得通快,必致再結愈甚,反釀成病根膠固,卒難調治。
或有血虛、脈大如蔥管、發熱而大便結燥者,慎不可發汗,汗之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此醫殺之耳。
《活人書》有脾約證,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化,津流入胃而愈。
丹溪曰: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竅母氣以自救。
夫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化,宜其大便閉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入胃,大小腸潤而通矣。
今以此丸,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賦壯實者,無有不安;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
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要,學人其可不知此乎。
引用: 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