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一 瘟疫 方法111】
(祖傳方) 人黃散 治四時疫癘,大頭天行等病。
甘草(三錢) 辰砂 雄黃(各一錢五分) 糞缸岸(置風露中年遠者佳,水飛細研,一兩重)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薄荷桔梗湯送下,日三、五服。
煎藥:甘草、桔梗、茯苓、 本、白朮各五分,水煎服。
疫癘,夏感寒,伏於少陰,咽痛,次必下利,名曰腎傷寒,宜用半夏、桔梗、甘草各一錢,加薑五片,煎服。
大頭天行病,從 頷腫熱者,又名顱HT 瘟,東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黃芩、酒蒸大黃加減,水煎服。
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湯不愈者,仍用陳皮、紫蘇發散而愈。
又法:洒炒黃芩、黃連為君,炙甘草為佐,水煎,細細呷之。
再加鼠黏子、酒蒸大黃煎,入芒硝,亦細細頻與服之,微利為度。
腫減後,去後三味,只服前藥。
如渴,屬陽明,加石膏;屬少陽,加栝蔞根。
若陽明行經,加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加羌活、荊芥、防風。
如頭痛,加黃芩;渴,加葛根;身痛,加羌活、防風、荊芥、桂枝、芍藥,隨宜用之,入上藥相合煎服。
或時疫腫毒疙瘩,或臟腑積熱,發於頭項,咽嗌堵塞,水漿不下,或面赤,脈浮洪,熱甚,漏蘆湯治之。
升麻、黃芩、大黃各一兩,藍葉(即大青葉)、玄參各二兩,煎服。
(丹溪活套)云: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
蓋冬月閉藏之時,反行春令,溫勝於寒,而發泄真陰,土勝水虧矣。
所勝者妄行,土有餘也。
所生者受病,所勝者侮之,火土相合,濕熱相聚。
故春來木長之時,無水滋生化源,故人病瘟。
治有三法,見前。
春感清氣,無汗惡寒,為疫癘,通用升麻葛根湯。
春感清氣,發熱而渴,不惡寒,宜解肌湯,葛根、黃芩、芍藥各一錢,麻黃一錢半,甘草、桂枝各七分半,大棗一枚,水煎服。
春溫,發熱咳嗽,身疼口燥渴,脈浮洪熱甚,宜小柴胡東加桂枝治之。
咳嗽,加五味子。
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人參。
脈實渴,宜大柴胡湯下之。
渴,加知母、石膏。
凡溫病,脈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熱相搏。
其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
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昧無睛光。
病在少陰厥、陰二經,宜萎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
甚者,栝蔞葛根湯。
脈浮身腫汗出,漢防己湯。
誤汗者,防己黃 湯。
四時傷寒疫癘,或傷風有汗,或風濕,身腫體痛,惡風口乾,日晡潮熱,脈實,並用人參敗毒散。
夏應熱而反寒,夏及秋初而為暴寒,折於盛暑,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或寒傷於胃,下利膿血或水瀉,脈實者宜下之安。
調中東加:大黃三錢,葛根、黃芩等藥各二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