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一 傷寒 方法97】
甘露飲 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白朮 桂枝 豬苓(各五錢) 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或新汲水調,薑湯尤妙。
一、小便不通,五苓泄之。
大便閉結,承氣下之。
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聖散方內隨證用藥處治,萬無一失也。
一、婦人證治皆然,惟孕婦三、四月並七、八月不用硝黃,其余月分,用之無妨。
一、小兒減劑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後之學人,宜慎寶之。
愚按:河間以上治傷寒法,宜用於春三月及夏至前後溫病及中暑熱傳經之證,能按法施治,無有不安。
(丹溪活套) 凡傷寒傳經之證,初得太陽經病,惡寒發熱,頭項強,腰脊痛,無汗,急用東垣九味羌活湯表之而愈。
或諸痛悉除,亦不惡寒,但發熱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為挾虛證,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治有汗,加桂枝、芍藥。
汗未透,脈尚浮緊,加羌活、蒼朮、防風、葛根,倍升麻、柴胡。
滿悶者,去黃 、人參。
仍頭痛未去,加川芎、白芷、薄荷、荊芥、細辛、葛根。
如渴,加五味子、麥門東、天花粉。
三、四日間,不宜前藥,則以小柴胡湯驗證加減。
如寒熱脅痛、少陽外證悉具,只以本方服之。
若兼腹滿自利、已見太陰證而少陽證猶未除者,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湯。
熱甚者,去桂,倍黃芩。
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
五、六日不大便,潮熱引飲,本方中去人參、甘草,加芍藥、枳殼、濃朴、大黃,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
七、八日過經不解,熱不退,或黃連解毒湯、涼膈散選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看證調治而愈。
或愈後因勞役復熱者,仍用補中益氣湯,多服數帖自安。
雖因食復病,切不可輕用大黃、芒硝之類下之,蓋病後氣血大虛,若復下之必死,慎之慎之!又傷寒下後譫語,初能認人,三、五日後,妄言不休,此神不守舍,慎勿復下。
脈多沉細,足冷氣促,面青褐色,口乾燥,宜用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竹葉二、三十片。
內外本弱,得汗下後大虛,脈細數,熱如火炙,氣促,宜用人參、當歸、白朮、黃 、甘草、五味子、知母,加竹葉數片,煎用童便,二、三帖而安。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
不可用附子,止可用參 ,多服為佳。
傷寒已經發汗吐下誤治後,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罔顧體,晝夜喘息不休,衄血熱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連進三、四服而愈。
如怯弱人,因感寒濕,發熱不食,數日後不省人事,言語亂妄,神思昏迷,面青齒黑,人以為必死之證,脈沉細,先用小柴胡湯等藥不愈,急用四君子東加附子數片煎,以碗盛放水盆中少時,殺其熱性,稍溫服之,脈與神思即回,然後可用別藥,此謂之陰證傷寒。
傷寒怫鬱不解,三陽並入三陰,臟腑結燥,面赤口渴,心驚譫語,內熱多而外熱少,宜用二一承氣湯,或以此藥送下木香檳榔丸三、五十粒,下其燥屎而安。
如汗下後,熱未能除,用梔子豆豉湯或東垣加減涼膈散煎服,以徹其邪而愈。
凡傷寒身體疼痛,惡風寒,遇暖則喜,脈浮而數,必得大汗而愈,不問日數,皆以六神通解散煎服。
如譫語神思不寧,蓋熱邪已入裡,不能盡解,本方加人參、黃連即安。
服前藥如汗不透,更加紫蘇葉、葛根、白芷等藥助之,當得大汗而病如掃。
此張載仁之法,藥雖輕微,不知自有神妙,不可易而忽之。
傷寒發斑面赤,昏 譫語,脈洪而虛,按之無力,或絕不見,用人參、生地黃各五錢,炮附子一錢,大黃二錢半,服之,不甚瀉,夏月服亦不妨。
傷寒發斑生熱,用黃瓜根杵汁(黃瓜即牆頭生小瓜,黃色累累然,四月黃瓜生,即此瓜也)調伏龍肝服之,去紅點甚妙。
發斑似傷寒,乃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通聖散消息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