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常無名,渾然一體,包羅萬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6 16:27: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常無名,渾然一體,包羅萬象

 

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道是永恒的,無法形容和描述的,渾然一體的。
 

雖然顯得好象軟弱、渺小,但以天下之大,卻沒有什麼可以淩駕於它之上的。
 

統治者如果能保守並遵循著道,天下萬物就會自然而然地歸服安順。
 

就好比天地的氣息相應相合,降下雨露滋潤萬物,沒有強行的政令而自然雨露均施。
 

依據道來開創體制,就有了具體的形象規範,這樣就要知道對這種具體的形象規範要有所限制和調整。
 

知道自我限制和調整才不會敗亡。
 

道的規則普遍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就好象小河流與大江大海的關系一樣。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這句話講了“道”的幾個根本屬性,這就是“道”與天下萬物在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是“常”,就是永恒的。
 

這個宇宙中,只有“道”具備永恒的屬性,別的所有萬物都是“無常”的。
 

第二,是“無名”,“名”就是具體體現形式。
 

“無名”不是沒有“名”,而是“道”的“名”太多、太繁雜、太大了,到了根本沒法去形容的地步了。
 

宇宙萬物所有的“名”都是“道”的具體體現,所以“大名無名”了。
 

除了“道”以外的萬物都有“名”,或者說它們的“名”都是基於“有”的,只有“道”的“名”,是基於“無”的。
 

第三,是“樸”。
 

第二十八章裏我們就討論過這個“樸”,它是包羅萬象的,是融會貫通的,是萬法歸一的,是至高無上的。
 

“樸”是個“混成”的狀態,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狀態。
 

整個宇宙除了“道”,沒有任何其他東西能有這個狀態。
 

第四,“雖小,天下莫能臣。”“道”其實是非常“大”的,為什麼這裏說它“小”呢?首先,因為“道”具備所有通常“小”的東西的一切外部特征。
 

第十四章上說:“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說的就是“道”的表現看起來非常“小”。
 

有人會說,在那一章上你說的這種宇宙物質叫“氣”,是遵循於“道”這個宇宙根本法的物質。
 

這兩個怎麼會是一回事呢? 實際上,“道”就是“氣”,就是“樸”,就是“無極”,“道”還有很多名稱呢。
 

為了方便理解,在表述它的規則性時,就叫它“道”;在表述它的物質性時,就叫它“氣”;在表述它的狀態時,就叫它“樸”;在表述它的演變功用時,就叫它“無極”。
 

其次,第三十四章上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的陳述,也是說“道”看起來很“小”。
 

“雖小”的問題解決了,“天下莫能臣”很好理解。
 

如果一定要說“臣”,那麼只能萬物“臣服”於“道”,沒有理由反其道而行之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是世間萬物的祖宗、根源、君主、規則,所以高明的統治者只要能保守住這個“道”,那麼其他萬物就會自覺自發地前來歸附、賓服。
 

萬物都來“賓”的不是某個具體的統治者,而是“賓”於“道”。
 

因此,不是“道”來遷就你統治者,而是統治者必須去遵循“道”。
 

為什麼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萬物來“助”的其實只是“道”。
 

誰站在“道”的一邊,誰就能獲得“多助”;誰背離了“道”,誰就注定“寡助”。
 

“道”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分親疏的——“天道無親”。
 

就象老天下雨,不會因為這裏是皇宮,是富貴人家,就多給一點,那裏是貧民窟,就少給一點的。
 

而且在一定的範圍內是絕對平均的,不需要人為的秩序和法律去讓它平均。
 

它又是不平均的,在雨露落地以後,根據土質、植被情況、地勢高低,單位面積地面最後所能保留的總量是不同的。
 

就象人間有善有惡,各自得道、守道的情況也各有賢愚不肖之別,因此最後所得的待遇也不盡相同:有的“道樂得之”、有的“德樂得之”、有的“失樂得之”。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道”是個綱領性的指南,侯王守住“道”一定要有更具體的施政策略去配合才能符合當前實際。
 

這樣就要根據“道”和實際情況來開創體制。
 

草原要搞牧業,平原要搞農業,沿海要搞漁業等等,這是指生產方面的體制,也是因地制宜的體制。
 

一旦這個體制確立了,那麼就有了有形的“名”,這樣,這個體制就要受到時空的限制,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住體制的適用範圍,比如不要把農業推廣到草原上去;另一方面要注意體制的適用時限,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對舊的體制革新、甚至是廢除舊體制。
 

這個就叫“知止”。
 

“知止”就是凡是有“開始”就一定要考慮如何“結束”;有“運動”就要知道如何去“停止”。
 

懂得“結束”和“停止”才不會失敗。
 

開汽車的人應該最重視刹車和安全裝置的功能;喜歡浪漫愛情的人一定要考慮到當浪漫結束後愛情該往哪裏去;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明確自己所能承受損失的底線。
 

只有這樣,車才開得長,愛情才持久,生意才穩定。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川穀”和“江海”是個什麼關系?“川穀”位於上位,“江海”處於下位;“川穀”是“江海”的來源與根本。
 

“道”和“天下”就是這樣的關系。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天下有“道”,天下才“大”,才長久;天下無“道”,海要枯,江要幹,天要崩,地要塌。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6815.html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31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