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與無之間,玄妙而隱諱】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正因為車輪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車的作用。
調和黏土來制造器皿,正因為器皿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戶來建造房間,正因為房間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間的作用。
所以說“有”之所以有用,說到頭還是“無”在起作用。
“有之以為利”的意思就是具體事物的好處。
比如那三個例子所說的車可以走、器皿可以用來承載,房間可以用來住人等等。
“無之以為用”,“用”就是作用、運用、用途等的意思。
與“用”相對的有個“體”的概念,“體”就是本體。
因此,“無之以為用”就是“無”在這個層次上的運用。過去一般的理解都是認為“無”就是沒有,因此就有象譯文所說的“正因為車輪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車的作用;正因為器皿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正因為房間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間的作用。” 如果僅僅是這樣去認識老子舉的這三個例子,也許會讓人有“狡辯”的感覺。
你不是說根本是“無”嗎?如果我連那個“輻”、“埴”和構成“室”的磚石都沒有,那裏還有什麼“車”、“器”、“室”的用啊? 其實,這個“無”應該是從宇宙大道根本特性這個角度來理解的。
因此,老子講的那個“車”之用、“器”之用、“室”之用講的實際上是根據“物性”而產生的設計理念。
一個中間沒孔的圓盤它當然也能旋轉、滾動,但是我們是很難去利用它這個旋轉、滾動的特性來為我們服務的,因為沒法去控制它的速度、方向、軌跡等運動要素。
但是如果在它中間打一個洞,就可以用一個附加件——軸來對它進行控制了,這麼一來,這個圓盤才是妙用無窮的。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絕大多數旋轉元件最關鍵的就是這根軸,象車輪、磨盤、齒輪、凸輪,甚至是光盤。
有了這根概念上的“軸”,圓盤的旋轉和滾動特性就能為我所用了。
因此,這裏的“用”其實不是“車”之用,而是“輪”之用。
說到頭是個如何開發“物性”的問題。
而這個“物性”就是“無”——隱藏在此類事物核心中的根本規律。
知道了輪的具體“物性”,那麼就不在乎輪是什麼質地了,木的、金屬的、石制的、塑料的都不重要,只要它是一個會旋轉滾動的物體,就可以用那根“軸”來一以貫之。
在這個條件下,輪子接觸面不必光滑(齒輪)、不必是圓形(凸輪),不必非得利用它的輪緣(磨盤)等等,可以顛覆任何一個輪的特性以外的基礎設定。
所以,“有”——具體層次不是根本,而“無”——規則才是根本。
越是把這個“輪”的內涵剝到只剩下“輪”的時候,這個“輪”的效用才越是應用極廣的。
最後只有這麼一條:要使輪的旋轉滾動有規則,必須要用軸。
反過來,如果有一種輪旋轉滾動有規則,則它肯定有“軸”。
——天體運行如果是有規則的,那麼中間必然是有“軸”在控制它。
老子舉這三個例子的方法是很神妙的,蘊涵的道理是深入淺出式的,最淺的地方連文盲都可以理解,最深的地方連最智慧的學者也難以窮其根源。
就象“道”給我們的感覺一樣,人人都能感到,但誰都無法完全把握。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57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