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
脈浮在表,宜以汗解之。
醫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無從出,又加火氣相助,則熱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陽,半身以下,同地之陰,火性炎上,則腰以下陰氣獨治,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趙本有「煩」字)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趙本無「也」字)
煩,熱也。
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
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趙本有「桂枝加桂湯方」詳見本書卷十)更加桂二兩。
(趙本有「也」字)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
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
心氣因驚而虛,腎氣乘寒氣而動,發為奔豚。
《金匱要略》曰:病有奔豚,從驚發得之。
腎氣欲上乘心,故其氣從少腹上衝心也。
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先火為逆,復以下除之,裡氣因虛,又加燒針,裡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躁,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火邪。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趙本有「去皮」二字) 甘草(二兩,趙本有「炙」字)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經中之火邪;
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上為末,(趙本作「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6984&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