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4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文化政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4:4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culturalpolicy)一詞在1980年代之前的歐洲、美洲和臺灣,都具有相當負面的意涵,蘇聯和中國等共產國家將文化政策定位為意識形態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戒嚴時期臺灣的「文化建設」特別強調民族精神和對「共匪」思想作戰。

 

到了1990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公共藝術」和「文化地方自治化」等具積極意義的「政策」方向,而具備了對當代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其中的「去中心化」,和由下而上的主張,與臺灣民主化、公民社會的思想相呼應,使得文化政策的概念擺脫意識形態的糾葛。

 

有關文化藝術領域的政策、行政和管理,概念上都與現代國家體制、資本主義生產等「啟蒙現代性」的發展有關,有強烈的總體性、效率性和統制性意涵,以此衍生的政策評估、政策研究、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競爭、企業經營管理等專業部門,自然傾向於接受政治主導、營利取向和由上而下的價值觀。

 

但是,文化藝術領域強調自主性、超越世俗和救贖解放的本質,企圖掙脫這種現代性的局限,為人類社會尋找一個理想的存在模式。

 

兩者顯然存在著一些內在的矛盾,因此,「文化政策研究」開始思考文化藝術工作納入這種現代性的體制,探究文化藝術和政治、經濟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法國歷史學家福科(MichaelFoucault)、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LudwigWiesengrund.Adorno)等人的思想乃成為文化政策實踐和理論思考的重要資源。

 

臺灣社會有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清代傳統漢人社會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臺的外省族群,歷經日本帝國殖民、國民政府國族主義的統治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化的衝擊,以及當前民主政治發展、在地化與全球化、後現代資訊和消費社會的挑戰,使得臺灣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多樣性的面貌。

 

因此,臺灣的文化政策議題因此特別豐富,包括:原住民的文化身分、日本殖民時期的語言與文化認同、殖民意識與文化展示(如博物館和博覽會)、國府時期的國族文化政策及族群文化資本的差別化、現代主義的精英文化藝術政策、臺灣地方文化機構的崛起、社區營造運動去中心化的文化思維、公共藝術政策與公民社會的辯證、地方發展與大型藝文活動的角色、藝術作為一種經濟投資和商品市場的意義、不同類型博物館的文化政治課題、文化藝術產業化與文化藝術本質的矛盾、媒體新聞影像工業與意識形態的生產、文化公民權、臺灣文化認同及其國際身分形象的生產、後殖民與後現代的臺灣文化現象與文化政策思想等。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6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22:27 , Processed in 0.2812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