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劫】
①[jiéㄐㄧㄝˊ]
[『廣韻』居怯切,入業,見。]
亦作“刦”。
亦作“刧”。
亦作“刼”。
1.威逼;
脅迫。
『左傳·成公十七年』:“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
『戰國策·燕策二』:“已得講於趙,則刼魏,魏不爲割。”
『漢書·高帝紀上』:“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以劫衆,衆不敢不聽。”
顏師古注:“劫,謂威脅之。”
宋蘇洵『六國論』:“悲夫!
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既而,遣人劫之,曰:‘娘子不來,怕作詩耶?’”
2.搶奪;
強取。
『漢書·酷吏傳·尹賞』:“城中薄暮塵起,剽劫行者,死傷橫道,枹鼓不絶。”
唐韓愈『元和聖德詩』:“其出穰穰,隊以萬數,遂刼東川,遂據城阻。”
『水滸傳』第二一回:“他有些不如你處,也不該一刀的罪犯,不強似你和打刼賊通同。”
徐遲『火中的鳳凰·鳳翔』:“他們劫走了的有三代彛鼎,秦磚漢瓦,玉器銅鏡。”
3.指盜賊,劫匪。
『南史·宗愨傳』:“慤年十四,挺身與劫相距。”
『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八年』:“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
胡三省注:“劫,謂劫盜也。”
4.佛教名詞。
梵文kalpa的音譯,“劫波”(或“劫簸”)的略稱。
意爲極久遠的時節。
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曆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
“劫”的時間長短,佛經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
到“壞劫”時,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滅。
后人借指天災人禍。
『敦煌變文集·溫室講唱押座文』:“百年(千)萬刼作輪王,不樂王宮恩愛事。
捨命捨身千萬刼,直至今身證菩提。”
唐孟郊『列仙文·淸虛眞人』:“哀此去留會,刧盡天地傾。”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六祖眞身』:“按六祖眞身,於數百年後,遭此一刦,信乎大患在有身也。”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三章:“劫后的沙家店在淒涼慘淡中過了一夜。”
如:十年浩劫。
5.圍棋術語。
黑白雙方往復提吃對方一子稱劫。
『南史·王彧傳』:“敕至之夜,景文政與客棊……思行爭劫,竟,斂子內奩畢,徐謂客曰:‘奉敕見賜以死。’”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懶予曾與客弈於畫舫。
一刦未定,鎮淮門已扃。
終局後將借宿枝上村,逡巡摸索,未得其門。”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木南正在暗歡喜,又被他生出一個劫來,打個不淸。”
6.通“級”。
宮殿或塔的階級。
唐吳筠『步虛詞』之六:“瓊臺劫萬仞,孤映大羅表。”
7.通“蜐”。
即龜足,甲殼類動物。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一序』:“烏頭殻外有毛,石劫應節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