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瘧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2 07:0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瘧疾

 

拼音

 

nuèjí

 

英文參考

 

Cameroonfever;estivo-autumnalfever;malaria;malarialfever;paludalfever;paludism;swampfever

 

西醫治瘧疾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建國初期稱為五大寄生蟲病之一。

 

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vivax(GrassiandFeletti,1890Labb'e,1899)],三日瘧原蟲[P.Malariae(Laveran,1881GrassiandFetti,1890],惡性瘧原蟲[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瘧原蟲[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

 

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

 

其他二種少見,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的一些病例。

 

診斷病原學檢查:從患者周圍血液中檢出瘧原蟲,是瘧疾確診的依據。

 

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特異性瘧原蟲抗體,已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使用。

 

近年來發展的新方法,如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人血中的瘧原蟲抗原,DNA探針檢測瘧原蟲的核酸,或PCR法擴增少量瘧原蟲的DNA,以提高檢出率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績。

 

治療措施瘧疾治療不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時也是為了控制傳染源、防止傳播。

 

現癥病人要及時發現,及時根治。

 

間日瘧采用氯喹和伯喹(氯伯)治療。

 

惡性瘧可單服氯喹。

 

對間日瘧患者,抗復發治療可用伯喹。

 

在惡性瘧對氯喹產生抗性地區(如海南省、云南省)宜采用幾種抗瘧藥合并治療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與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合用。

 

抗瘧藥種類很多,按其對瘧原蟲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類:1)殺滅紅細胞外期裂殖體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復發作用,也稱根治藥。

 

乙胺嘧啶對惡性瘧原蟲紅外期有一定作用。

 

2)殺滅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期,如氯喹,奎寧、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臨床發作。

 

3)殺滅配子體,如伯喹,用于切斷傳播。

 

4)殺來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體內的孢子增殖發育。

 

發病機理紅細胞內期瘧原蟲裂殖子脹破紅細胞,裂殖子和瘧原蟲的代謝產物、殘余和變性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碎片等一并進入血流;

 

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吞食,刺激這些細胞產生內源性熱原質,與瘧原蟲代謝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病理改變貧血:瘧疾發作幾次后,可出現貧血癥狀。

 

發作次數越多,病程越長,貧血越重。

 

紅細胞內期瘧原蟲直接破壞紅細胞,是瘧疾患者發生貧血的原因之一。

 

脾腫大:主要原因是脾充血與單核吞噬細胞增生。

 

吞噬細胞因含有大量瘧色素,脾切面顏色變深。

 

脾腫大可達臍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流行病學瘧疾在世界上分布廣泛,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是亞非拉廣大地區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據統計,現在全球仍有1.2億瘧疾患者,帶蟲者約近3億;

 

非洲每年還有百萬兒童死于瘧疾。

 

人群中除由于遺傳基因決定對某些瘧原蟲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瘧區嬰兒可從母體獲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對瘧原蟲普遍易感。

 

在流行區,成人反復感染的機會多,可呈帶蟲狀態,而易感者主要是兒童。

 

孕婦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瘧疾。

 

此外,非瘧區的無免疫力人群進入瘧區,也為易感者,且可引起瘧疾暴發流行。

 

臨床表現典型的瘧疾發作表現為周期性的寒戰、發熱和出汗退熱三個連續階段。

 

常見并發癥:貧血、脾腫大、兇險型瘧疾、瘧疾性腎病等。

 

輔助檢查一般從受檢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鏡檢,應在發作開始(惡性瘧)或發作后數小時至10小時(間日瘧、三日瘧)采血。

 

惡性瘧初發時只能查到環狀體,而配子體在周圍血液中出現時間則在查到環狀體之后10天左右。

 

除重癥病人外,一般在周圍血液中難查到惡性瘧的滋養體和裂殖體。

 

薄血膜涂片經染色后原蟲形態結構完整,清晰,可辯認原蟲的種類和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適用于臨床診斷,但蟲數較少容易漏檢。

 

厚血膜涂片在處理過程中原蟲皺縮,變形,而且紅細胞已經溶解,鑒別有困難,但原蟲較集中,易被發現,熟識其形態特征后可提高檢出率,常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預防預防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

 

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

 

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癥狀而采取的防護措施。

 

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

 

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群眾接受的防護措施。

 

預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藥物預防或疫苗預防。

 

復診病人經過治療后,一定要對病人進行一年以上的長期觀察,直到沒有發生過再燃和復發,才可以確定治愈。

 

治愈后無免疫力,可發生再次感染。

 

中醫治瘧疾

 

瘧疾是由感受瘧邪引起,以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臨床特征的疾病,欲稱“打擺子”、“發寒熱”。

 

針灸治瘧,早在《素問·刺瘧篇》中就有專門討論,《金匱要略》除介紹藥物外并指出針灸治療方法,后世醫家應用針灸治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現代醫學認為瘧疾由瘧原蟲寄生人體感染,導致肝細胞和紅細胞寄生增殖,紅細胞周期性大破壞而發病,是多發于夏秋季節的傳染病。

 

針灸治療以間日瘧效果較好,惡性瘧疾宜配合藥物治療。

 

瘧疾的病因病機新瘧:多由感受疫癘之氣,兼受風寒暑濕等邪,伏于少陽半表半里,內傳臟腑,橫連募原,正邪交爭,營衛相搏,而發病。

 

少陽為樞,瘧邪與陰爭則寒,出于陽則熱,故寒熱交作,起伏有時。

 

久瘧: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正氣日衰,不能抗邪外出,則時作時止,成為久瘧;

 

瘧母:瘧邪久留,寒熱頻作,可使氣血痰瘀,壅阻脅下發為癥積而成。

 

瘧疾的辨證分型主要癥狀:寒熱往來,發作有時,呵欠乏力,旋即寒戰鼓頷,肢體酸楚;

 

寒去則內外皆熱,體若燔炭,頭痛如裂,面赤唇紅,煩渴引飲,胸脅苦滿,口苦而干;

 

繼則汗出熱退,身涼。

 

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寒戰時弦緊,發熱時滑數。

 

發病特點:間時而作,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也有三日一發。

 

凡發作時間逐次提早者是邪透陽分,有向愈轉歸;

 

如逐次推遲的,則病有加重趨勢;

 

久瘧不愈,左脅下出現痞塊,為瘧母。

 

現代醫學分為“間日瘧”、“三日瘧”、“卵圓瘧”、“惡性瘧”,惡性瘧多兇險發作。

 

瘧疾的治療刺灸法治則和解少陽,祛邪截瘧處方大椎后溪間使方義大椎為諸陽經之會穴,宣通陽氣以祛邪外出;

 

后溪屬手太陽經,又通督脈,能宣發太陽與督脈經氣而祛邪;

 

間使為手厥陰經穴,厥陰、少陽相表里,為治瘧要穴,可疏理氣機,和解表里,引邪外出。

 

隨證配穴熱重—曲池,點刺商陽;

 

汗不出—合谷,嘔吐—內關,頭痛—風池,腹痛—足三里,瘧母—痞根、章門。

 

操作毫針刺,瀉法,發作前1~2h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更長,10次為一療程。

 

穴位注射法選穴大椎陶道間使方法發作前1h每穴注射復方奎寧注射液0.2ml,每日1或隔日1次。

 

壓椎法選穴于胸椎第1~6間找明顯壓痛點方法選好壓痛最明顯的棘突,以拇指做旋轉或左右滑動按壓,使患者感到最痛為度,連續按壓15~20min,按壓后局部皮膚呈潮紅色,并有輕度浮腫,每日按壓1次,連續3日。

 

引用:http://big5.wiki8.com/nueji_1112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06:25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