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特發性面神經癱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23: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特發性面神經癱瘓

 

拼音

 

tèfāxìngmiànshénjīngtānhuàn

 

疾病別名Bell麻痹,面神經炎,膝狀神經節綜合征,貝耳氏麻痹,貝耳麻痹,Bell’spalsy,facialneuritis

 

疾病代碼ICD:G51.8

 

疾病分類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特發性面神經癱瘓,即面神經炎(facialneuritis),又稱Bell麻痹(Bell’spalsy),系指面神經管內段面神經的一種急性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

 

面神經炎主要為Bell麻痹及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綜合征)兩種類型。

 

本病可累及任何年齡,但略微多見于30~50歲者。

 

年發病率隨年齡而變化,每增加10歲發病率相應增加,60歲后達到30/10萬~35/10萬。

 

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但是在10~19歲年齡段中,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是男性的2倍。

 

40歲后,男性更常見,是女性的1.5倍。

 

在妊娠期,Bell麻痹的發病率在分娩時最高。

 

疾病描述特發性面神經癱瘓,即面神經炎(facialneuritis),又稱Bell麻痹(Bell’spalsy),系指面神經管內段面神經的一種急性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

 

面神經炎主要為Bell麻痹及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綜合征)兩種類型。

 

Bell麻痹的病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但是趨向認為是由一種嗜神經病毒引起。

 

RamsayHunt綜合征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

 

癥狀體征面神經麻痹的體征分為運動、分泌和感覺叁類。

 

常急性發病,病側上、下組面肌同時癱瘓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病側外耳道和(或)耳后乳突區疼痛和(或)壓痛。

 

上組面肌癱瘓導致病側額紋消失,不能抬額、蹙眉,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眼球向上方轉動而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

 

因眼輪匝肌癱瘓,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滲出眼外。

 

下組面肌癱瘓表現為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被牽向病灶對側,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時病側嘴角漏氣。

 

由于頰肌癱瘓,咀嚼時易咬傷頰黏膜,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

 

嚴重損傷者,面肌麻痹顯著,甚至見于面部休息時。

 

病人下半部面部肌肉松弛、面紋消失,頸闊肌裂隙較正常寬,面肌和頸闊肌隨意和協同運動完全性消失。

 

當病人試圖微笑時,下半部面肌拉向對側,造成伸舌或張口時出現偏斜的假象。

 

唾液和食物聚集在癱瘓側,病人不能閉眼,隨閉眼動作可見眼球向上、并略向內轉動。

 

當病變位于周圍神經至神經節時,淚腺神經失去作用,不能通過眼瞼運動將眼淚壓進鼻淚管,導致結合膜囊內眼淚聚集過多。

 

因上眼瞼麻痹,角膜反射消失,通過眨動另—側眼瞼才表明存在角膜感覺和角膜反射的傳入部分。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

 

若鐙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除味覺障礙外,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

 

盡管面神經也許傳導來自面肌的本體感覺和來自耳翼、外耳道小范圍的皮膚感覺,但是很少發覺這些感覺缺失。

 

面神經部分損傷引起上半面部和下半面部無力,偶爾下半面部比上半面部受累更為嚴重。

 

對側很少受累。

 

面肌麻痹的恢復取決于病變的嚴重性,如果神經已被切斷,功能完全、甚至部分性恢復的機會均很小,多數面神經麻痹的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性恢復功能,完全性恢復者在休息或運動時,兩側面部表情無區別;

 

部分性恢復者在癱瘓側出現“攣縮”的改變,表面檢查似乎顯示正常側肌肉無力,隨病人微笑或試圖運動面肌,此不正確印象更加明顯。

 

若膝狀神經節受累(多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除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液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郭出現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syndrome)。

 

1907年RamsayHunt首先描述了膝神經節皰疹綜合征,包括面神經麻痹,耳部疼痛及典型的耳部皰疹叁聯征。

 

1977年Djupesland、Degre及Stien根據病毒組織學及免疫學結果,提出RamsayHunt綜合征為多發性神經病變。

 

1.面神經麻痹耳痛、耳廓及外耳道皰疹。

 

口咽癥狀:味覺障礙或味覺缺失、咽炎、口腔水泡及潰瘍。

 

2.眼癥狀流淚減少、結膜炎、淚溢。

 

瞳孔收縮、眼色素層炎、視覺障礙及上瞼下垂。

 

3.聽力/前庭癥狀音響恐怖及聽覺過敏,感音神經性聽力喪失,耳鳴,眩暈及眼球震顫。

 

4.中樞、頸部及遠端癥狀發熱及不適。

 

伴有面部或身體皰疹,叁叉神經感覺異常;

 

局部淋巴結病;

 

患側面部無汗癥;

 

腦炎;

 

交感神經節受累,包括Horner綜合征;

 

頸段感覺受損;

 

肢體運動受累。

 

疾病病因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的解剖結構有關。

 

面神經管乃是一狹窄的骨性管道,正常人寬約2~3mm,長約30mm。

 

當巖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而成為面神經容易受累的內在因素。

 

另外,因面神經在面部所處的位置淺表且與咽部相處甚近,易受冷風侵襲或急性咽部感染等的影響,而易導致面神經的局部營養血管痙攣,缺血、缺氧及水腫,而成為面神經容易受累的外在因素。

 

目前所知Bell麻痹的誘因主要有兩個:疲勞及面部、耳后受涼后出現面神經麻痹。

 

如乘車受冷風吹或睡眠后耳部受冷風或電風扇吹等。

 

顯然機體抵抗力下降是引起面神經麻痹的誘因之一。

 

但Bell麻痹真正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趨向認為是由病毒引起的神經病變,或是一種單純性皰疹型神經炎。

 

病理生理面神經炎的發病機制未完全闡明。

 

由于骨性面神經管僅能容納面神經通過,面神經一旦發生炎性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

 

風寒、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可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缺血水腫。

 

面神經炎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出現軸索變性。

 

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1.脫髓鞘學說認為Bell麻痹主要由病毒引起。

 

病毒在體內如何損傷面神經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2.嵌壓學說有學者認為,面神經麻痹是由于炎癥引起了面神經炎,使面神經管內的面神經充血腫脹,由于面神經管是一種骨性的管道,腫脹的面神經在固定的空間內受到面神經管的擠壓,引起面神經嵌壓性損傷。

 

面神經減壓術的基本理論就是從嵌頓壓力中釋放面神經及其血管。

 

早期變化:神經水腫血管受壓、小靜脈充血,偶有小灶性、新鮮的神經內出血。

 

神經纖維髓鞘崩潰、部分軸突消失,神經束或神經內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

 

中、后期變化:嚴重的Wallerian變性,軸突漿呈泡沫狀,軸突漿消失,在面神經主干內血管周圍可以看到淋巴細胞廣泛性浸潤;

 

神經變細、萎縮,周圍結締組織增生。

 

診斷檢查診斷:診斷急性Bell麻痹應是一種排除性診斷,當找不到面神經麻痹的其他病因時,作出Bell麻痹的診斷是準確的。

 

典型的特發性(Bell)麻痹的特征是:1.通常急性發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

 

面神經麻痹早期的癥狀和體征還包括面部麻木、疼痛、味覺障礙、聽覺過敏(聽覺不良),淚溢和流淚減少。

 

2.在50%的患者出現耳顳部、面部、乳突、頸或舌麻木或疼痛,疼痛一般位于耳后,但有時放射到面部、咽部或上肢。

 

這些癥狀通常為一側性,但也可以為對稱性的。

 

3.60%的患者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癥狀。

 

4.較少的患者患有反復性面神經麻痹(13%)。

 

5.有Bell麻痹家族史的患者占14%。

 

6.可以出現患側眼干或下頜下腺分泌減少(10%)。

 

7.大部分患者(90%),患側鐙骨肌反射減弱或消失,由于耳蝸神經節的抑制神經纖維受累,所以聽覺過敏(聽覺不良,聲音恐怖)甚至出現在有完整的鐙骨肌反射的患者,表示蝸神經耳蝸支功能障礙。

 

8.發病后頭10天,在40%患者的鼓膜可以看到鼓索充血。

 

9.急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存在味覺障礙或聽覺過敏,即足以確診為Bell麻痹。

 

簡而言之,面神經麻痹為周圍性,伴有急性發病史及感染性多發性腦神經炎,沒有其他疾病,即可以作出Bell麻痹的診斷。

 

不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性檢查。

 

10.典型的膝神經節皰疹綜合征(RamsayHunt綜合征),包括面神經麻痹,耳部疼痛及典型的耳部皰疹叁聯征。

 

Djupesland、Degre及Stien提出RamsayHunt綜合征為多發性神經病變:(1)面神經麻痹耳痛、耳郭及外耳道皰疹。

 

口咽癥狀:味覺障礙或味覺缺失、咽炎、口腔水泡及潰瘍。

 

(2)眼癥狀:流淚減少、結膜炎、淚溢。

 

瞳孔收縮、眼色素層炎、視覺障礙及上瞼下垂。

 

(3)聽力/前庭癥狀:音響恐怖及聽覺過敏,感音神經性聽力喪失,耳鳴,眩暈及眼球震顫。

 

(4)中樞、頸部及遠端癥狀:發熱及不適。

 

伴有面部或身體皰疹,叁叉神經感覺異常;

 

局部淋巴結病;

 

患側面部無汗癥;

 

腦炎;

 

交感神經節受累,包括Horner綜合征;

 

頸段感覺受損;

 

肢體運動受累。

 

實驗室檢查: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1.血常規、血電解質一般無特異性改變,起病時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以下檢查項目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1.腦電圖、眼底檢查。

 

2.顱底攝片。

 

3.CT及MRI等檢查。

 

4.胸透、心電圖。

 

鑒別診斷1.中樞性面癱系對側皮質-腦橋束受損所致,因上組面肌末受累,故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的癱瘓,并常伴有該側的偏癱。

 

2.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1)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腦神經型):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病變常為雙側,多數伴有其他腦神經損害。

 

腦脊液可有蛋白(增高)細胞(正常或輕度高)分離現象。

 

(2)腦橋病變:因面神經運動核位于腦橋,其纖維繞過展神經核。

 

故腦橋病損除周圍性面癱外,常伴有腦橋內部鄰近結構的損害,如同側外直肌麻痹、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等。

 

(3)小腦腦橋角損害:多同時損害同側第Ⅴ和Ⅷ對腦神經以及小腦和延髓。

 

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感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表現。

 

(4)面神經管鄰近部位的病變:如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骨骨折等,除周圍性面癱外,可有其他相應的體征和病史。

 

(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因面神經出莖乳孔后穿過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故腮腺炎癥、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均可引起周圍性面癱。

 

但除面癱外,常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特征性臨床表現,無聽覺過敏及味覺障礙等。

 

治療方案1.急性期以改善局部循環,消除炎癥、水腫為主。

 

(1)激素治療:潑尼松(20~40mg)或地塞米松(1.5~4.5mg)口服,1次/d,連續10~14天后逐漸減量,應加服鉀鹽。

 

(2)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羥乙基淀粉(706代血漿)或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次。

 

(3)神經營養代謝藥:維生素B<SUB>1</SUB>(10~20mg)口服,3次/d,維生素B<SUB>12</SUB>(100~500μg)、胞磷膽堿(胞二磷膽堿)(250mg)肌注,1次/d,也可用人類重組神經生長因子100~1000Bu,經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1~2ml稀釋后肌注,1次/d,20次為一療程。

 

(4)理療:莖乳孔附近的超短波透熱療法或紅外線照射等。

 

(5)防止暴露性角、結膜炎,可戴眼罩、點眼藥水等。

 

2.恢復期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主。

 

(1)神經功能促進劑:可繼續使用維生素B<SUB>1</SUB>、B<SUB>12</SUB>、胞磷膽堿和地巴唑等。

 

(2)體療與理療:病人可自行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次10min,3~4次/d,待面肌自主運動開始恢復后,可對鏡練習癱瘓面肌的隨意運動。

 

理療可采用直流電碘離子莖乳孔處導入,以促進炎癥消散。

 

(3)針灸治療:穴位的選用視病情而定,如不能抬額、蹙眉者取陽白、承我泣和瞳子髎,不能露齒者取頰車、地倉和顴髎,口角下垂者取顴髎、牽正和地侖等。

 

亦可用維生素B12穴位注射,每穴0.2~0.3ml,每周2~3次,7~10次為一療程。

 

(4)手術治療:對莖乳孔處疼痛明顯者,可行莖乳孔或面神經管減壓術,以減輕神經的受壓。

 

對神經功能恢復差,肌電圖檢查呈完全失神經性改變者,可考慮面神經粘連分離術或吻合術,可取得一定療效。

 

有必要采用手術治療緩解自發出現或神經損傷部分修復后的面肌抽搐。

 

在確定痙攣部位時,可注射酒精或部分切除神經干或神經的某一分支。

 

這些手術偶爾可永久緩解痙攣,但當神經再生時,痙攣通常復發。

 

并發癥并發癥是面神經麻痹恢復后或恢復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癥狀。

 

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攣縮、聯帶運動、面肌抽搐、上瞼下垂及鱷魚淚。

 

面肌運動和淚腺異常可繼發于面肌麻痹。

 

病人無論何時眨眼(聯帶運動),都出現口唇肌輕微抽動,或者在進餐分泌唾液時,引起淚腺的過多分泌;

 

整個面肌陣發性攣縮,看起來像局限性癇性發作(localizedseizure),偶爾見于從未有明顯面神經疾病的病人。

 

這些病癥的病因不清楚,一些研究者將之歸結于神經纖維的不適當再生.或在神經干內發生纖維之間的沖動傳導(假突觸傳導)。

 

預后及預防預后:在Bell麻痹發病早期確定神經病變程度,對評價預后及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預后一般良好,常在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多數病人在數周內恢復。

 

約2.7%病例可復發,復發次數越多,完全恢復的可能性越小。

 

如恢復不完時,癱側面肌可發生攣縮、痙攣或異常聯帶運動。

 

面神經炎后遺癥及并發癥,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面神經炎后遺癥是面神經麻痹后隨著運動功能恢復,沒有恢復的部分稱為后遺癥。

 

并發癥是指恢復過程中出現新的癥狀,亦稱為繼發性缺陷。

 

如攣縮、聯帶運動、上瞼下垂及面肌抽搐(即抽搐)等。

 

有些醫務工作者把這兩種癥狀統稱為后遺癥。

 

后遺癥,主要包括枕額肌額腹、眼輪匝肌、口周肌如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口輪匝肌恢復不完全。

 

具體表現為無抬眉動作或抬眉幅度低、眼上瞼松弛、鼻唇溝淺、口角偏斜、刷牙漏水、面部僵硬、食滯、流淚等癥狀。

 

總體講RamsayHunt綜合征的面神經麻痹比Bell麻痹預后差,約66%的患不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復,而僅10%的完全性麻痹患者恢復了正常的面部功能。

 

預后差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耳部疼痛的程度、面神經麻痹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的、面神經麻痹與皰疹同時發病。

 

預防:1.增強體質,注意預防面部受涼風吹襲及上呼吸道感染。

 

2.早期綜合治療,減輕并發癥和后遺癥。

 

流行病學本病可累及任何年齡,但略微多見于30~50歲者。

 

年發病率隨年齡而變化,每增加10歲發病率相應增加,60歲后達到30/10萬~35/10萬。

 

有Bell麻痹家族史的患者,占所有患者中約10%。

 

本病發病前常有面部受涼風吹襲或咽部感染史。

 

有許多文獻報道了病毒病因的據。

 

多為單側發病,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左右兩側的發病率大致相等。

 

不足1%的患者是雙側面神經麻痹。

 

復發率約10%,可以是同側或對側。

 

曾兩次患病的患者,第3次發病的可能性更大,在第3次患病的患者中50%有第4次患病。

 

有反復發病史的患者中,1/3葡萄糖耐量檢測結果可能異常,但是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糖尿病。

 

然而,糖尿病患者出現Bell麻痹是健康人的4.5倍。

 

Bell麻痹中的7%及RamsayHunt綜合征中1.6%伴有糖尿病。

 

另外,Bell麻痹中14.1%及患RamsayHunt綜合征中的10.4%伴有高血壓。

 

40歲以上患者中,Bell麻痹伴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發病率分別為11.2%及23%,而RamsayHunt綜合征中伴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發病率分別為1.3%及10.4%,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患Bell麻痹明顯高于健康人。

 

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但是在10~19歲年齡段中,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是男性的2倍。

 

40歲后,男性更常見,是女性的1.5倍。

 

這個分布提示Bell麻痹的發病率與女性月經初期和絕經期有關。

 

在行經期的女性,發病率在月經第1天最高,第2個發病高峰在月經周期的第11~17天,可能與排卵有關。

 

因此,女性在行經及排卵期特別要注意不要過于疲勞及耳部受涼。

 

在妊娠期,Bell麻痹的發病率在分娩時最高,10萬人分娩的婦女中,患病為45人。

 

在同一年齡組,患病的危險性妊娠期女性是非妊娠期的3.3倍,常見于產后第3個月。

 

在MarkMay的研究中,診斷為Bell麻痹的18~39歲的女性中,21%在妊娠期發病。

 

引用:http://big5.wiki8.com/tefaxingmianshenjingtanhuan_3686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4:31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